進入秋日,行走在西咸新區,鄉野田間生機無限,街市巷道商鋪林立,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沉淀著時光、蘊藏著生機,勾勒出西咸新區以融謀進,以合促興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產業興鄉村興” 推動文旅融合
57歲的謝桂英是涇河新城永樂鎮雙趙村人,暑期里每天都在自家茶館和饸饹店中來回穿梭,雖忙得歇不下腳,但臉上笑意滿滿。
(資料圖)
2015年,西咸新區依托當地獨特的茯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涇河新城永樂鎮雙趙村建設“茶產業+文化旅游”特色茯茶小鎮,并以“產業興鄉村興”為核心理念,構建集茯茶生產、研發、銷售、展示和文旅體驗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新業,2016年雙趙村被評定為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2017年被評為市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如今,茯茶鎮的建成為當地帶來諸多發展機遇,越來越多的村民回鄉開茶館、搞餐飲,家家戶戶吃上“產業飯”。
據悉,西咸新區目前擁有規模較大茯茶生產企業14家、銷售企業220余家,茯茶年產量5660噸、產值11.34億元,從業人數超過萬人。
為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茯茶鎮與雙趙村還合力打造民宿集群,發動村民將自家閑置房屋交由民宿公司統一修繕運營,村民既可收取租金,又可在民宿上班掙工資。
“家門口上班,一年房租加上工資,收入有4萬多元呢。”去年8月開始在民宿負責客房衛生的雙趙村村民武小艷對這個收入非常滿意。
“下一步,我們將統籌推進雙趙村和茯茶鎮景區提升改造,積極探索村企融合發展的新局面、新模式,發揮鎮、村、企三方聯動機制,2023年以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為契機,進一步推進雙趙村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為村民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返鄉工作。”永樂鎮黨委書記董軍平表示。
產業發展不僅讓村民口袋鼓了,也讓非遺文化得以發揚。近年來,當地積極挖掘鄉村非遺文化,大秦戰鼓、涇河竹馬、茯茶、五陵原黑陶等被列入省級扶持項目,積極開展了30余次非遺文化進鄉村、進景區活動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遺展演活動,打造了3個非遺工坊,不斷創新“非遺+教育”“非遺+文旅”“非遺+文創”等發展模式,讓非遺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新生。
產業生“金”打造宜居綠色之城
“那條是河堤路,現在是村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后面是生態路,路兩邊栽花種樹,人看著心情都好。”7月22日午后,站在空港新城太平鎮孫家堡村的觀景臺上,順著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勇手指的方向望去,涇河從一片綠意蔥蘢中緩緩流過。
以前這里的涇河兩岸都是荒地,隨著涇河河道治理工程的實施,這一情況很快有了轉機。2020年,孫家堡村流轉1800畝土地用于河道治理,沿河沿塬修建河堤路、生態路,并在塬畔上建成觀景臺,同時還引進社會資本在河邊建設康養項目。
逐綠向美,產業生“金”。作為村里的巡河員,孫家堡村四組村民王志明對此深有體會:“現在河道環境好了,來的游客多,村里很多人開起農家樂,還有人在觀景臺上賣小吃飲料,掙錢的門路比以前多。”
如今,西咸新區圍繞“宜居、宜業、宜游”目標,構建以人文歷史景觀、生態涵養、觀光休閑、自然風光為一體的農業生態休閑新格局。轄區現有采摘園近600個,共計4.69萬畝,年產量4.75萬噸。
同時,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歷史人文底蘊,新區還打造了詩經里、邊方村、大石頭村、茯茶鎮等民宿集群,20多家等級民宿脫穎而出,年接待游客23萬多人次,一批批風格獨特的民宿成為網紅打卡地,有力地推動了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的健康發展。
三產融合 探索都市田園觀光旅游新路徑
學生參觀葡萄酒制作過程(西咸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7月19日,在秦漢新城陜西張裕瑞那城堡酒莊(以下簡稱“張裕酒莊”)的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內,一群參加夏令營休閑研學游的小學生們好奇地發問。作為集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旅游觀光、餐飲會議于一體的綜合性葡萄酒主題莊園,陜西張裕瑞那城堡酒莊聚力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打造了葡萄觀光園都市農業旅游新形象。
8月11日舉辦的西咸新區第六屆葡萄采摘節也給張裕酒莊帶來不少人氣,游客在此可探尋非遺文化、居住農家窯洞、品嘗關中小吃、沉浸式體驗葡萄采摘。同月,西咸新區葡萄酒文化旅游月啟動儀式也在此舉辦,依托葡萄酒品鑒、葡萄酒科普互動、DIY葡萄酒、吃葡萄比賽、古法腳踩葡萄等豐富活動內容,為游客打造集“吃、喝、玩、享”于一體的一站式葡萄酒文化旅游體驗。
長期以來,西咸新區緊緊圍繞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定位,有序推進農業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涌現出張裕酒莊、灃東農博園、八興灘村蝴蝶蘭產業等一批典型示范。隨著眾多休閑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西咸新區持續優化鄉村旅游產品供給,著力構建鄉村旅游特色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