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新一輪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其中,中國科學院583人、中國工程院655人。據記者統計,廣東共有47人入選,其中中國科學院18人,中國工程院29人。
梳理名單可以發現,此次入選的廣東候選人來源覆蓋面廣,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醫院等不同單位。其中,高校(不含附屬醫院)25人,科研院所13人,企業4人,醫療機構5人。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界的杰出代表和最高、終身榮譽學術稱號,每兩年增選一次。此次入選的廣東候選人有何特點?這些學術“大牛”有哪些“硬實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高校候選人占比超六成
高校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結合點。從全國范圍看,根據去年教育部發布的數據,十年來高校新增兩院院士350多位,在此輪增選之前,最近三次新增的兩院院士高校占比都超過50%。
廣東情況同樣如此,今年的有效候選人中,高校(不含附屬醫院)25人,占比53%。如果計入來自高校附屬醫院候選人,則人數高達29人,占比超過六成。
具體來看,中山大學共有9人入選,在省內高校中排名領先,其中中國科學院有效候選人8人,中國工程院1人,研究領域既有自然科學,也有側重于應用的學科,例如王雪華主要從事微納光子學及其應用研究,王東曉從事物理海洋與海氣相互作用研究,孫冬柏則是工程材料與腐蝕科學領域專家。
廣東工業大學表現突出,共有3人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廣工是一所以工科為鮮明特色的高校,入選者的研究方向以工學為主,如邱學青主要從事工業木質素資源化高效利用及新型分離技術研究,王成勇主要開展難加工材料高速高效加工理論、工藝與裝備研究及醫工結合(交叉)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究,謝勝利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信息處理、無線通信與網絡、多媒體傳輸、射頻識別等。
深圳高校也有亮眼表現,共有南方科技大學夏海平、方紅衛,深圳大學李清泉,深圳技術大學曹磊峰4人進入名單。以南方科技大學為例,方紅衛主要從事水沙模擬與生態河流動力學研究,夏海平研究方向為金屬雜芳香化學(芳香環內嵌入金屬),他創立了具有中國標簽的“碳龍化學”。
此外,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李清泉長期從事地理信息系統、智能交通以及3S集成等方面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曹磊峰是深圳技術大學先進材料測試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取得了體系化的系列原創性成果。
科研院所新力量貢獻大
近年來,廣東新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院和新型研發機構,引進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團隊,在此次院士增選中“貢獻”不小。
在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有效候選人中,深圳醫學科學院(籌)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上榜。作為知名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去年11月宣布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回國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引發廣泛關注。她曾公開表示,深圳醫學科學院的目標,就是培養下一代的醫學科學家,使他們既懂臨床又懂科研。今年3月,顏寧又受聘為深圳灣實驗室主任(兼),這是廣東謀劃建設的三批10家省實驗室之一,主要聚焦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研究方向。
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候選人鄭海榮是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他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及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得者,主持完成的高場磁共振成像技術與設備成果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批專利技術實現產業化。
“老牌”的在粵科研機構,延續強勢表現。
中國科學院在粵院所以及廣東省科學院各個研究所都有多人入圍,如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龍麗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何宏平、廣東省科學院邱顯揚、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李芳柏等。
專家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速,廣東不斷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未來必將吸引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
4名候選人來自企業
企業是廣東科技創新體系的特色長板。2022年,廣東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6.9萬家、連續7年排名全國第一,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7萬家、約占全國1/6。在科技企業的研發人員中,不乏各自領域的學術大咖。
此次廣東入選的候選人中,有4人來自企業,分別是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廉玉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徐文偉、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黃險波、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李鵬,印證了企業在廣東科技創新體系中起到的主體作用。
以廉玉波為例,作為比亞迪集團首席科學家、汽車總工程師、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他帶領企業加強自主創新,領銜的項目“高端純電動乘用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獲得2021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今年,他還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產業創新獎)、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徐文偉出生于1963年9月,現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公開資料顯示,徐文偉1991年加入華為研發部,主持華為第一代局用程控交換機開發,分別負責芯片、總體技術、戰略規劃和預研部等工作。
5名醫學學科“領頭羊”入圍
來自醫療機構的廣東候選人同樣值得關注。
作為全國醫療衛生的高地,廣東集聚了一批高水平醫院,它們不僅重視提升醫療服務能力,也十分注重提高科研水平。今年,廣東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出臺《關于推進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也明確提出推進醫學科技創新,加強醫學核心技術攻關。
此次院士增選中來自廣東醫院的候選人,無一不是各自學科領域的“領頭羊”。
不久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中心與美國梅奧醫學中心心臟移植團隊舉辦了一場線上交流會,探討無缺血心臟移植技術。這項技術的首創者,就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學科帶頭人何曉順。他長期致力于解決器官移植學科的關鍵科技問題,在無缺血器官移植、器官捐獻、多器官移植與聯合器官移植等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此次入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另一候選人余學清現任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他至今共承擔各級科研基金60多項,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他帶領建設了國際領先水平的腹膜透析中心,病人及技術存活率均居世界先進水平,被譽為“廣州模式”;國際著名期刊《柳葉刀》稱之為“中國腎臟學發展的引擎”,在《柳葉刀》向全世界介紹“如何建設成功的腹膜透析中心:中國經驗”。
此外,來自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侯金林,是醫院感染內科主任,在傳染病學和肝病學領域有很高的學術造詣,尤其擅長對各種復雜疑難的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和治療。
馬駿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院長,從事鼻咽癌臨床診治研究34年,對鼻咽癌這一疾病中的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把鼻咽癌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由上世紀90年代的60%提高到目前的84%。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腫瘤科、移植科學術帶頭人何建行,在全球首創無管自主呼吸的氣道手術、針鏡手術、異位心肺聯合移植等移植新技術,創新及發展了胸外科“無管”微創技術系統,提升了肺癌無創早診技術,制定了個體化術后治療新策略。
根據兩院院士增選相關工作辦法,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后,還需要經過外部同行專家評選、院士增選大會選舉等流程,確定最終當選院士名單。
南方日報記者 卞德龍 見習記者 吳雅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