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嵐(富書作者)
生活中,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迷茫:
(資料圖片)
大學畢業,父母早為你安排好了工作,回老家又心不甘,走出去又怕壓力大;
事業受挫,前途未知,想找人傾訴又怕被人笑話,自己硬扛又找不到出路;
面對同行的競爭,想學點技能刷新自己,但一看書就犯困,一刷手機就上癮,時光荏苒,別人早就晉升,你還在原地踏步……
誰的人生不迷茫,誰的內心不躊躇?
人生就是一場體驗,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體現在我們對待事物的看法。
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除了情商和人脈,最重要的是思維。
思考方向不對,再努力也是白費。
今天給大家分享三種思維模式,愿你在未來的日子里,勇往直前,乘風破浪。
做事時,開啟專注模式
社會上,心浮氣躁的人越來越多。
有人邊工作,邊想周末去哪玩;有人邊看書,邊想成為大作家。結果工作做不好,書也看不進去,這山望那山,蹉跎歲月,依舊資歷平平。
優秀的人,從不空想,而是付諸行動,保持定力,一心專注一事。
法國畫家杜雷德,在童年時就擁有了很高的繪畫天賦。
但他早期的創作目標并不明確,又是畫人像,又是畫宗教畫,又是做室內設計。
三樣都有涉及,但每樣又不精通,創作熱情也不如當初。
偶然間,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經前輩指點,杜雷德終于找到畢生的創作方向——植物繪畫。
當專注目標后,杜雷德的繪畫生涯迎來了噴井式的爆發。
盧梭請他為《植物學通信》配圖,雷杜德繪制了65幅插圖,惟妙惟肖的植物躍然紙上,書籍銷量也不斷攀升。
漸漸地,他的作品讓凡爾賽貴族頗為賞識,被特聘為宮廷畫師。
宴會上,法國皇后主動邀請杜雷德,要他為花園中的玫瑰作畫。
之后,他用了近20年的時間,一心撲在玫瑰繪畫上。
1789年,《玫瑰圖譜》橫空出世,169種傳奇的玫瑰,栩栩如生,被后世尊稱為“玫瑰圣經”。
杜雷德也被人們稱為“玫瑰大師”,在法國藝術史上影響巨大。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專注自身。
正如企業家牛根生說:“世界上沒有奇跡,只有專注和聚焦的力量。”
因足夠專注,才能磨鐵成針。
生活中,我們總是內耗太多,行動太少,忙碌半生,依舊一無所獲。
而那些厲害的人,早就開啟了“專注”模式,擇一事,終一生。
書法家王羲之,練字時將墨汁當蒜泥吃入口中,還覺口味清甜。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頂草帽,一雙腳印,走遍世界各地,只為實現“禾下乘涼夢”……
許淵沖先生,一心撲在莎士比亞文集的翻譯上,耄耋之年,拿著放大鏡也要堅持每天一千字,白天時間不夠,就從晚上抽一小時。
時光無涯,生命有限,好鋼就要用在刀刃上。
羅曼·羅蘭說:“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
潛心深耕,能力再弱,也能有所成就。
朝三暮四,能力再強,也難有建樹。
愿你學會專注,鑿一口深井,鑿到甘泉噴涌,甜溢心頭。
低谷期,開啟自我救贖模式
越長大越懂得,這世上能拉你一把的人,只有你自己。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你的遭遇,不過是別人口中的笑談,你的傷痛,不過是別人眼中的無關痛癢。
低谷期,不聲張,不墮落,開啟自我救贖,才是最聰明的選擇。
契訶夫的小說《苦惱》中,有位“男版祥林嫂”。
老車夫約納,早年妻子病逝,中年又經歷了喪子之痛。他苦不堪言,郁郁寡歡,即便一整天沒生意也不在意。
為忘卻心中的苦惱,老人逢人就說自己的遭遇,渴望得到些許安慰。
第一位乘客是名軍人,盡管對方態度蠻橫,但約納還是開口了:“老爺,那個,我的兒子這星期走了。”
軍人問怎么回事,約納正打算細講,卻被一群路過的年輕人打斷。
因為約納的速度太慢,軍人再沒了聽故事的興趣,呵斥他趕緊趕路。
又過了大半天,他才迎來了第二位乘客,是三個年輕人。
他們一上車,約納就將遭遇脫口而出,一人淡淡地說,人都會死的。
有位高個子正有興趣聽,哪知道乘客們已到達目的地。
收工回到車店,一青年正在喝水,約納才說了一句,對方早已蓋好被子,蒙頭睡下。
不幸的約納,痛苦無處宣泄,最后,他把所有的話都向自己的瘦馬講了。
訴苦一旦成了碎碎念,就會招人厭,失了體面,丟了情面,沒有了自救能力。
成年人的世界,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難,沒有誰更容易,沒有誰不帶傷。
李筱懿30多歲時,遭遇了人生的滑鐵盧,創業失敗,欠賬連連,疾病接踵而至。
但她沒有向任何人訴苦,連父母都守口如瓶。
幾年后,李筱懿重振旗鼓,逐步從自由撰稿人,轉型成新媒體公司創始人。
那時,父母才知她當初的艱難,問為何不告訴家人?她說我自己能處理好,告訴你們頂多是一起干著急。
通透如李筱懿,人在低谷時,最需要的是冷靜,是自我救贖,而非四處宣揚,把傷口扒給人看。
真正成熟的人,早就把生活調成了“自我救贖”模式。
遇苦自己咽,有坎自己扛。
看過一句話: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于別人而言毫無意義。
浮生一世,苦是常態,甜是意外。
等待拯救不可靠,主動自救才硬氣。
愿你低谷時自強不息,不低頭,不泄氣,熬過當下,迎來重生。
技能上,開啟更新模式
世間萬物,新舊更替是自然規律。
人活一世,也要遵循規律。舊了的認知要刷新,老套的思想要摒棄,不斷更新迭代,打敗思維困局,迎來生活的翻盤。
朋友玲子天生腦癱,行動不便,語言也有障礙。
雖有別于常人,玲子卻不甘落后,從小到大都是學霸,畫畫、彈琴也信手拈來。
一畢業,她就進了當地事業單位。三年后,玲子辭職,她告訴父母,想聽從內心的聲音,嘗試下新的領域。
她邊攻讀文學碩士,邊精進英語。學業修成后,立刻將目光轉向新媒體,每天不是看書寫稿,就是出門學習。
量變引起質變,玲子的文章開始穩定上稿,約稿不斷,還有人請她運營公眾號。
三個月前,聽說她又在做小紅書,每月的廣告費除了生活,還能帶父母泡個溫泉,度個小假。
隨著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現在,她又在嘗試做視頻,為后期的創業打基礎。
再次見到玲子時,我發現她整個人自信了不少。她說,我再不也怕別人的指點,再也不懼命運的刁難。
因為認知和技能的加強,玲子終于長成了一棵大樹,上能孝敬父母,下能庇佑自己。
董卿說:“我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開拓而不是固守,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失去前行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在于成長,人在舒適圈待的太久,就想要躺平。
真正的高手,都敢于打破舒適圈,不斷更新技能,升級認知,時刻擁有不被拋棄的底氣。
豆瓣上有個“更新自己”的學習小組,大家都在拓寬知識技能,在新的領域探索新的生機。
有人是土木工程專業,卻在備考雅思,變換賽道;有人是二胎寶媽,卻在工作之余學習寫作,開啟副業人生;有人回家做新農人,通過直播售賣,致富鄉鄰……
安于現狀的人,遲早會被強者替代;居安思危的人,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禮記》有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時代瞬息萬變,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打破自己,重塑自己。
沉下心,學而不厭,遇事不亂,荒年無虧,豐年有余。
人生一世,起起伏伏,真正讓我們覺得累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內心。
不如把人生調成這三種模式,凡事多變通,持續成長。
做事時專注,一生走好一條路,不緊不慢,成人生之大器;
低谷時自我救贖,酸甜苦辣皆自渡,不喧不鬧,救自身于水火;
技能上更新,積極進取應萬變,不驕不躁,扭轉事業危機。
愿你我都能變換思維,破局突圍,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青嵐,富書作者,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