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導語:江北四鎮(zhèn)之一的高杰,最終死于許定國之手,兩人宿怨已深
高杰初到歸德,想盡快收復開封、歸德一帶,便效仿劉邦收宛城故事,以平定黃河南岸,并無意殺許定國,"吾此行必破潼關(guān),梟李賊之首,以報天子。吾相諸宿將,惟許定國可與同事,吾往睢陽約與俱去。"并且待許定國甚為優(yōu)厚,"高杰至歸德,貽許定國千金幣百之。"弘光元年正月,高杰抵達歸德。當時總兵許定國駐守開歸之間的重鎮(zhèn)睢州,有人告發(fā)許定國送子過黃河,作為人質(zhì)投降清軍。高杰傳許定國來歸德相會,許定國沒有前往,高杰又邀請河南巡撫越其杰、巡按陳潛夫一同前往睢州,許定國才出睢州城外迎接。越其杰建議高杰不要輕易進入城中,高杰輕視許定國,不聽建議而執(zhí)意入城。正月十一日,許定國置辦酒席宴請高杰。高杰飲酒至微醺,醉臥帳中被綁到許定國面前殺害。"乙酉正月十三日,許定國誘高杰刺之,其部曲為之復仇,殺掠無虛日。"是為睢州之變,又因為當時事情發(fā)生在故巡撫睢州袁可立舊府,所以又稱袁園之禍。
高杰死于許定國之手。許定國其人,其實不是庸碌之輩。他有過人之勇,有記載他曾冒箭雨而一鐵箭貫穿敵人盾牌。"賊夾板至,定國射以鐵箭,枝皆貫入于板,殺賊無算。"其部下也稱能戰(zhàn),從其部長槍手將怒火中燒且素稱驍勇的高杰營將打退不得入城就可以看出。有人向史可法提到過他,"今定國,鷙將也,所部精練,又當沖,宜急深結(jié)之為吾用;不然,彼一搖足,蕭墻之患也。"
許定國與高杰矛盾有很多:一、高杰為農(nóng)民軍時殺許定國家人;二、許定國有功而沒有得到封賞,嫉妒高杰封伯爵,上書詆毀,二人交惡;三、殺高杰以為降清之投名狀。四、高杰任藩鎮(zhèn)北伐與許定國地方總兵的矛盾,而且高杰催促許定國離開睢州,許定國害怕被殺。
其一,許定國與高杰有殺親之仇。許定國,寧陵人,寧陵位于睢州、歸德之間,李自成殘破中州時,高杰為李自成部將參與其中,高杰與許定國結(jié)怨也在此時。"方杰作賊時,曾劫許定國,殺其一家;惟定國走免。后定國同為列將,密而不言,陽與杰交好,愿以睢州讓之;杰不疑。至是,設(shè)宴宴杰,伏甲于室"殺之。
其二,許定國嫉妒高杰農(nóng)民軍降將出身卻封伯開藩。在李自成擾亂中原之時,許定國一門為高杰所殺,許定國孤身逃走,因為他弓馬嫻熟被陳潛夫招徠,讓他守衛(wèi)一地。許定國確實有幾分治軍才能,很快憑借軍事勝利,積功至太子少師、左都督總兵、鎮(zhèn)虜將軍鎮(zhèn)守開封。在弘光政權(quán)初開始分封諸鎮(zhèn)時,許定國因為自己勞苦功高無所收獲,而高杰一出身農(nóng)民軍的逃將卻能封爵割地,便向皇帝上疏詆毀高杰的農(nóng)民軍降將出身,高杰得知后說到以后一定親手殺了許定國。這是許定國嫉妒高杰得封,其實嫉妒高杰的不止許定國一人。當初"杰以降盜開藩,遂與諸將相頡頑,諸將多嫉之,陰相攜貳。"
高杰想盡快收復睢州,處理好許定國。"高杰西上,而縉彥自睢州來,言許定國愿受節(jié)制狀。杰以為定國受節(jié)制,則睢陽以西可傳檄而定,乃大悅。"上文清軍急進,前鋒已逸入開封,情況危急,但黃、劉二部不肯出兵,高杰無奈只能一身兼兩大任務,既需留兵布防,又需調(diào)兵前進,遏制清軍勢頭,這兩者間兵力分配是一大難題。高杰只能遣大將駐守歸德守河,又遣另一大將迅速抵達洛陽,以守河南重心,保黃河防線無虞。此時情況危急而兵力又不足,對于沿河諸位降將土豪山寨只能是用收買、羈縻、聯(lián)絡的政策,導之國家大義,最好的辦法是用其兵力一同西進,以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高杰"請以重兵駐歸、洛,聯(lián)絡河南總兵許定國,以奠中原。且以銀幣貽定國,與結(jié)好。"這是其一。其二是示之以坦誠,不費刀兵定河南,以爭取時間早入洛陽,攻取潼關(guān)。也正因為想要爭取時間與兵力,他希望通過坦誠對待許定國的方式,來換取沿河所有將領(lǐng)的歸心,以國事為重。為此高杰在張縉彥、陳潛夫幾次三番的暗示下都沒有動手殺許定國或者動身出城回軍營,特別是在許定國都知道高杰可能會殺他時,他仍然許諾且安慰許定國,冒險留在睢州城中。加上高杰所部部隊精銳已經(jīng)派往前線,或者留于徐州沿河布防,導致高杰孤身入睢州,而身陷之。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