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昌平區龍域東一路上,有一座比路面矮一截的古寺廟——玉光寺。它與周圍高聳入云的現代樓宇形成鮮明對比,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然而,走進寺廟,人們體驗到的是數百年古建筑在當代煥發出的新活力,是古樸靜謐的環境與都市生活的碰撞融合。
玉光寺,如今有了新的名字,叫“寺錦·回龍觀城市會客廳”(簡稱“寺錦”),這是由回龍觀街道打造的頗受周邊居民青睞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被評為“2022北京網紅打卡地”,也是城市空間運營的特色代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運營的又一成功案例。寺錦于2022年7月22日開館,利用玉光寺場地,以空間為載體、以內容為切入點,舉辦了親子露營、露天音樂會、春游騎行、古建筑寫生等頗有創意的文化藝術活動,還發起“新友鄰計劃”,讓附近居民成為文化活動的參與者乃至創造者,展現出公共文化空間在社區治理方面的重要價值。
以歷史建筑搭建新社區舞臺
【資料圖】
“將玉光寺打造為寺錦·城市會客廳,是對這座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是一個轄區居民參與協商議事的項目。”昌平區委回龍觀街道工委書記馮光表示,這個項目既是為助力《深入推進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提升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簡稱“回天計劃”),滿足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為合理推進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落實中辦、國辦在《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中所提出的“堅持以用促保”精神,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玉光寺坐西朝東,位于原回龍觀村中,與村北的菩薩廟南北相對,村莊拆遷后被完整保留至今。玉光寺于2003年被確定為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有清乾隆三年(1738年)和1935年重修碑。經歷次修繕及復建,現存建筑有山門殿、前殿、后殿及南北配殿,全寺占地面積2440平方米,建筑面積785平方米。
如何利用好這座古建筑,更好地服務于公眾?馮光表示,得益于“回天計劃”,有京北“睡城”之稱、擁有85萬人口的回天地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讓更多群眾了解這段發展歷史,2021年3月,以玉光寺后殿及南北配殿為基礎的回龍觀新村鄉情村史陳列室正式對外開放,僅團體單位可預約參觀。2022年初,《畫說回龍觀》一書在此發布,漫畫作者吳戈通過查閱史料、人物訪談等方式,用漫畫講述了回龍觀的前朝往事及發展變遷。
正是這場活動點燃了周邊居民對回龍觀村史的記憶,引發了大家希望玉光寺對外開放并為公眾提供文化休閑等服務的訴求、探討。對此,回龍觀街道組織開展“問卷+走訪”的實地調研,征集居民對玉光寺開放的意見建議,線上問卷發布當天參與人數超過8000。在調研基礎上,回龍觀街道與街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還圍繞玉光寺開放后的定位、運營等問題,組織周邊居民、社區代表、商戶代表、專家學者等多次共商共議,最終確定將玉光寺打造成具有“城市智囊團”“城市議事廳”“城市后花園”“城市先鋒場”四大功能的城市會客廳。
馮光進一步解釋:“寺錦·城市會客廳以共創、共建、共享為核心理念,為轄區居民提供展覽展示、會客議事、互動體驗、休閑學習等服務,要將其打造為回龍觀街道的形象展示平臺、居民議事基地和文化生活聚場。”
以精準服務鏈接群眾文化新需求
寺錦采取社會化運營模式,現由優和時光(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承接整體運營。“引入專業化運營團隊和服務體系對文物空間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類運營,在我們轄區還是首次。”馮光表示,為了打響寺錦的文化品牌,回龍觀街道和運營團隊不斷探索、共同努力。
在文化活動的主題設定、空間開放時間等方面,回龍觀街道和運營團隊切實根據轄區居民的年齡結構、工作性質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以期能精準對接轄區居民的文化需求。據了解,回龍觀街道年輕人多,轄區16.8萬人口中,中青年占比近七成,高學歷人群占比大,其中互聯網從業者較多。馮光說:“我們希望寺錦的文化活動能更多地吸引年輕人參與,進而讓他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這也是其定位區別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關鍵。”
鑒于此,運營團隊按照社區居民對公共活動精品空間的需求,結合玉光寺的建筑風格、特色等重新合理配置空間,打造了詩空間、藝空間、茶空間、展空間、靜空間等,為轄區居民提供了許多優質多元、新鮮有趣、時代感強的文化體驗活動。許多活動的報名名額經常“秒光”。其中,鄉情村史陳列室作為展空間的常設展覽,成為頗受歡迎的寺錦打卡地。
截至今年6月22日,寺錦累計進館7.7萬人次,開展公益群眾文化活動181場,活動直接參與者超4.6萬人次。這里有場場爆滿的露天電影、活力四射的露天音樂會、復古經典的黑膠音樂派對、神秘有趣的天文觀測活動,還有創意十足的手繪T恤活動、展現傳統文化魅力的非遺手作體驗、茶香氤氳的古寺茶約、充滿異域風情的匈牙利主題文化游園會,以及陌生人茶話會、盲盒飯局、一米菜園活動、鄰里職業分享計劃、親子關系建構策略分享會……這些活動或新奇、或潮酷、或好玩、或務實,讓熱愛生活的人找到了更有趣的生活方式,開啟了一段別樣體驗,收獲了滿足與愉悅。
以用戶黏性很高的“一米菜園”活動為例,寺錦目前已開展3期菜園認領活動,通過在古建筑里開辟多個一平方米的小天地,邀請周邊居民做菜園主人。如今,10多個家庭認領了小菜園,韭菜、小蔥、菠菜等田園風光已成為寺錦的一道獨特風景。7歲的小樹和媽媽半年前認領了一塊小菜園,他們隔一天就來給種的蘿卜、西紅柿澆次水。談到從勞作到收獲的點滴,小樹開心又得意。小樹媽媽感慨:“這個活動既有趣又有意義,孩子從選種、播種、育芽、澆水、施肥到收獲,全程參與,既親近了自然、收獲了美味,也增強了責任感,鄰里關系也因此更和諧。”
“80后”互聯網從業者王女士用“驚喜連連”表達對寺錦的喜愛。“60后”退休人員麻玉增作為寺錦的忠實粉絲,坦言:“寺錦這個平臺填補了我生活的空缺。”還有很多參與者在寺錦的留言簿上留下了體會、感悟及建議,一些小朋友更是用畫作表達了對寺錦的喜歡。一位署名金豆的朋友寫道:“在寺錦,既能體會到古建筑的滄桑歷史,也能體驗到現代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元。”
寺錦多元、高品質的文化供給背后,是昌平區推動公共文化社會化發展,從頂層設計到制度建設、考核機制等方面的探索與創新。寺錦一年運營期將滿,回龍觀街道將對其活動頻次類型、參與人數、受眾滿意率等進行考核。
以文化空間助力基層社區治理
“寺錦不僅是回龍觀街道協商議事的成果,也是承載協商議事的平臺。通過寺錦項目,我們正在探索一條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居民共治的基層治理路。”馮光表示,回天社區最大的治理難題是居民對社區缺乏認同感,居民來自五湖四海,有北京西城、朝陽、海淀搬遷來的,還有其他省區市的,這導致社會治理方面向心力不強,而寺錦恰恰可以作為一個撬動點,激發社區的內生動力,助力社區治理。
一是以特色文化活動提升居民參與度,進而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凝聚力。以“新友鄰計劃”為例,寺錦通過發掘回龍觀地區的能人、達人,請他們以社群主理人身份,與社區友鄰分享各自的行業智慧與愛好。目前已有上百位居民提出申請,經過嚴格篩選和深入溝通,已落地21期新友鄰活動,包括露營攻略分享會、葡萄酒品鑒、薩克斯演奏會、建筑攝影技巧分享會、ChatGPT產品分享會等。優和時光(北京)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盧秋平說:“我們不僅希望把新友鄰活動打造成獲取知識、體驗生活的窗口,還希望能以此為紐帶,增強居民與社區之間的黏性,提升歸屬感。”
二是充分發揮寺錦作為城市會客廳的功能、協商議事平臺的作用,助力居民打破社交壁壘、參與社區治理。陌生人茶話會、盲盒飯局及社區鄰里節等“斷網式”交流活動,讓周邊居民有機會和平臺產生互動、聯系,有效拉近了鄰里關系,進而能夠讓他們在寺錦這個“鬧中取靜”的空間里理性溝通、解決問題。
三是積極發揮寺錦的資源整合、聯動作用,聚集民智、專家力量,構建智囊團,為社區治理提供交流平臺。近一年時間,寺錦舉辦了多場城市更新、文物保護、公共文化空間運營等主題沙龍活動,專家學者參與研討、建言獻策,轄區居民發表意見、支招獻計,為優化社區治理、促進地區發展提供了諸多專業建議和策略思考。
馮光感慨:“寺錦面積雖不大,但意義很大,這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基層社區治理中的力量已經開始顯現。”(本報記者 張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