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開欄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是必須扛起的重大政治責任,是我們必須交好的一張政治答卷。近年來,省委、省政府聚焦鞏固銜接年度目標任務,堅持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一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一手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落實落細幫扶政策,抓緊抓實重點任務,全力推動鞏固銜接工作取得新進展。 當前,我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入關鍵階段。為了進一步激勵和動員全省廣大干部群眾一鼓作氣、迎難而上,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方面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本報記者深入鄉村一線蹲點采訪,圍繞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產業帶動促增收、就業幫扶帶動增收、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加強改進鄉村治理、駐村幫扶工作、縣域經濟和村集體經濟發展等重點工作,挖掘各地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新思路新舉措,感受全省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方面的新變化新成效,傾聽奮戰在鄉村振興一線的駐村干部、農村帶頭人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新期待新希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油鼓勁。從今天起,本報推出“走進鄉村看振興鞏固成果見實效”專欄,敬請關注。 太行山挺拔陡峭,清漳河緩緩流淌。清晨,當第一縷霞光灑向山巒田野,藏在大山深處的左權縣麻田鎮澤城村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天,公益崗位的王彥珍拿著掃把走出了家門,文藝積極分子趙偉紅急急忙忙奔向村里的文化廣場,農家樂老板王光明開始給客人張羅早餐……迎著晨曦,這個位于太行山中的小村莊蘇醒了。
“真沒想到,這山水也能帶來收益”
“現在來村里寫生的人、游玩的人多了,小賣部每天能賣到600多元。”澤城村的脫貧戶張彥芳一邊給客人拿貨品,一邊笑著對記者說。自村子被打造成寫生基地以來,家里的收入增加了,她臉上笑容也多了。 歷史悠久的澤城村位于太行山中部、清漳河東畔,全村有809人是脫貧戶,占人口總數的60%多,是一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繁重的村。 脫貧群眾收入再上臺階從何處下手?2021年,左權縣提出要變“山水”為綠色增收產業,打造百里畫廊,在多方面給予扶持。澤城村“兩委”和省委辦公廳駐村工作隊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奔走,“中國北方國際寫生基地”在村里落地,成了百里畫廊的核心區域。 對于澤城村的變遷,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富生感觸最深:“在村里擔任村干部20年,真沒想到,這山水也能帶來收益。” 近年來,澤城村依托美麗的山水風光和文化資源,建起寫生驛站,引進運營公司,打造太行民宿,迎來了一撥又一撥寫生的學生和游客。 或小巷、或河畔、或山腳,來自河北石家莊第三十五中學校的學生,支起畫架、鋪平畫紙認真作畫。夏末秋初,村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是繪畫愛好者寫生的絕佳素材。 帶隊寫生的張海利老師說:“在多方比較后,我們選擇了澤城村。此次帶著360多名學生過來,覺得這里的食宿標準合理,服務熱情周到,明年會介紹更多的同行過來。”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澤城村先后與中央美術學院、山西大學等省內外85所高校簽訂協議,每年吸引1萬人前來寫生,村民因此吃上了“寫生飯”。 2022年,加上光伏發電和水力發電等收入,澤城村集體經濟收入127.4萬元,脫貧戶人均純收入10993元,較2021年的9515元增長15.53%。
“不去外邊了,在村里上班挺好的”
見到趙霞是在村里的寫生驛站大廳里,身為前臺主管的她,正忙著接待來自北京的一撥客人。如果不經人介紹,很難想象她是土生土長的本地村民,更難以和曾經的貧困戶聯系起來。 “在寫生驛站上班有兩個好處,一是村里的學校教學質量不錯,我不再為孩子的上學問題犯愁;二是不用再東奔西跑,在家門口就能像城里人一樣掙工資。” 去年9月,寫生驛站投入運營,趙霞拋去外出打工的念頭,經過培訓開始在寫生驛站上班,每天笑臉相迎天南地北的客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按時進賬。 “微信收款6元”“支付寶收款5元”……中午時分,康秀青的涼粉攤前人頭攢動,前來品嘗風味小吃的游客絡繹不絕。 康秀青也是脫貧戶,自幼學得一手面皮、涼粉制作好手藝,曾經在外打拼,后來回到村里擺攤經營風味小吃。“現在,外邊的生意不好做,這兩年,來村里的人多了,面皮和涼粉加起來每天能賣個七八十碗,收入四五百元。”談起現在的收入,康秀青很是滿足。 在澤城村400余年的老槐樹旁,有一家“老樹咖啡”店,樹雖老但經營理念新,磨豆、沖泡、過濾都由機器人完成,隨著語音的提示,不到3分鐘,一杯地道的咖啡便會擺在顧客面前。 在“老樹咖啡”上班的郝會明說:“這兩年,澤城村建設了不少配套設施,延伸了旅游鏈條,我們年輕人來這里就業的機會也增多了。” 隨著前來寫生的人越來越多,澤城村的“賣點”逐漸多了起來,石頭小街、特色民居、咖啡店、寫生驛站、畫材店、文創店、VR體驗館等,不但點綴出鄉村的美感,也搭建了群眾的就業平臺,先后帶動200多人就業,人均增收2000余元。大家都說:“不去外邊了,在村里上班挺好的。”
“黨的政策好,日子越過越幸福”
初秋的一場細雨,滋潤了山川大地,澤城村云霧繚繞,宛如仙境。省委辦公廳駐澤城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賈佳,一大早就帶領隊員張國介、劉帥走訪村里的監測戶。 從村里的黨群服務中心出發,在一條緩坡路上走了100多米,三人便來到了監測戶趙先英的家里。“賈隊長,你們又來了。這幾天,我按時服藥,身體沒難受。另外,上次你給買的營養品,我還沒吃完呢!”趙先英和工作隊隊員十分熟絡,就像一家人。 脫貧成果能否守得住,主要是加強監測戶的動態走訪,并采取相應的幫扶措施。賈佳說:“我們一手抓動態監測防返貧,堅持每月訪遍監測戶,每季度訪遍脫貧戶;一手抓產業幫扶促增收,今年利用幫扶資金修繕了田間道路,新栽的5000畝連翹,后年就可以給群眾帶來收益。” 沿著村里主街走不到10分鐘,便來到了村里的洗衣房,負責洗衣房的韓書芳將村民的窗簾、被罩、床單等大物件一一登記,放入洗衣機摁下開關,40公斤的大洗衣機運轉起來。 和大部分鄉村一樣,澤城村的老年人多,加上子女不在身邊,洗衣做飯成了難題。駐村幫扶工作隊想群眾所想,籌措資金購買了3臺40公斤的大洗衣機,解決群眾洗衣難題,也培養起了村民講衛生的好習慣。 前來洗衣服的脫貧戶王守才老人高興地說:“前一陣,村里請來戲班子唱戲,5天唱了7場戲,我過足了戲癮。黨的政策好,我們的困難都設法解決,日子越過越幸福。” 村民關心的一件好事解決了,又一件大事即將登場。到村工作大學生李韶豐告訴記者:“為了解決老年人的吃飯問題,村里的日間照料中心已經裝修完畢,9月初即可投入使用,屆時村里年滿70歲的老年人,到中心不但可以吃到可口的飯菜,還可以在那里打撲克、下象棋,老年生活將更加豐富多彩。” 以培育強村富民增收產業為抓手,以建設宜居和美鄉村為目標,如今的澤城村,街巷變景區,小院變民宿,農民變工人,山水變黃金,已成為一個旅游產業集聚、人民安居樂業的綠色發展寶地。
本報記者李全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