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監測人體特征數據及臥室環境數據的智能睡眠產品、能一鍵識別指紋的智能門鎖、智能馬桶和智能浴室鏡實時聯動生成專屬的身體健康報告……當下,智能家居正在拓展我們生活的想象空間。隨著老年人口比重逐漸增長,不少企業開始推出智能家居適老化產品。從語音交互、動作識別到自動感應,居家高科技不再是年輕人專屬。然而,不少消費者的實際使用體驗并不佳。有業內人士表示,針對老年群體的智能家居產品雖然有龐大的受眾用戶,但企業參與數量寥寥,其市場規模提升仍需時日。
“看著噱頭十足,實際卻沒法用上”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4億,占總人口比重的18.7%。另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以家庭為核心的居家養老方式仍然是主流,有90%以上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
然而,當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術加持的智能家居方案構筑成年輕人心目中的“理想家”時,老年人卻難以推門進去。家住廣州天河區的薛姨對此深有同感。2021年搬進新房后,薛姨發現家里的智能產品使用起來并沒有想象中的實用便捷。“臥室原本安裝了聲控燈,平時起臥翻身,甚至是輕輕咳嗽一下,燈光突然就亮了起來,讓人不勝其煩。”很快地,她便讓家人換回普通的照明產品。薛姨提到,部分智能家居產品看似噱頭十足,實際卻沒法用上。在采訪中,薛姨向新快報記者展示如何操作家里的智能門鎖,來回開關門四五次,她才堪堪將門關好。
去年9月,寶媽阿德給新家裝上了全屋智能設備,同樣因為家里的老人使用不習慣就此落灰閑置。“在進門玄關、走廊通道各安裝了一個人體傳感器,由于父母喜歡沿著動線來回走動哄寶寶睡覺,家里燈光就一直亮著,連帶著全屋的智能照明系統都顯得十分雞肋。”阿德表示,家里的智能產品雖說有場景設置功能,可以重新設置優化,但父母一直用不習慣,更不用說讓他們花時間學習如何用手機調節燈光亮度。“現在有點后悔,既然用不上這些智能產品,為什么不買上幾個好看的燈。”
“市面上七八成智能家居產品無適老化”
近兩三年,老年群體漸漸懂得如何使用智能產品為生活帶來便利與幫助。根據《2021準銀發族家裝趨勢報告》顯示,65%的準銀發家族(界定在50-59歲)為單品智能家居用戶,5%的人為全屋智能家居用戶。其中,智能鎖、智能音箱、智能家電、智能窗簾、智能攝像頭等是他們使用頻率最高的前五位產品。
為滿足這部分群體的需求,不少企業也開始推出智能家居適老化產品。從電商平臺在售商品來看,聲稱“適老化”的智能家居,除了專門為老年群體而設計的產品之外,大部分都是在面向大眾消費群體的基礎上,添加所謂的“老年模式”,如將界面字體調大、增加幾個自定義基礎性功能輔助等。
事實上,這還遠遠不夠。復雜的智能硬件設計往往在一開始便將老年人拒之門外。以智能家居產品的添加和匹配操作為例,市面上仍有不少產品需要用戶在操作頁面上手動輸入Wi-Fi的SSID和密碼后,才能進一步對手機進行配網設置。對于新鮮事物接受速度本就較慢的老年群體來說,這無疑是增加他們的使用難度。
“市面上七八成的智能家居產品,都沒有進行適老化。”廣東省養老服務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浩向新快報記者提到,安全、健康、舒適是自主居家養老群體對智能化產品的核心需求。其中“無感監測、無源安裝、無線配置”是智慧養老設備的產品形態核心。他解釋道,“無感監測”指的是長者可以無接觸式連續檢測自身的生命特征與行為體征;通過非插座式的電源減低安裝難度,則是“無源安裝”;至于“無線配置”,意味著這些產品基本采取4G通訊模式,減低不同用戶家庭適配難點。
值得一提的是,購買智能家居適老化產品的任務大多落在年輕人身上。盡管現在部分熟悉網絡的老年人會有智能家居適老化需求,但對于企業來說,從產品到技術等方面不一定都能全盤埋單。對此,陳浩分析道,智能家居企業注重生態構建,而智慧養老產品不只是單一的產品銷售,后續還需要匹配養老服務。兩者之間的商業模式不盡相同。“產品的銷售能口頭說清,但是服務是很難界定好與不好,兩者結合在一起用戶的買單意愿就會受影響。其次是,目前智慧養老產品擁有成本和使用成本過高,加之用戶市場對其產品的功效和作用價值認知仍是棱模兩可,這些都阻礙了市場進一步發展。”在他看來,想要激發市場消費熱情,本質還是需要把產品和后端服務相結合,推出所見即所得的標準化、場景化的自主居家養老產品。
不同普通家裝,智能空間“適老化”要求更高
據億歐智庫發布的數據,2020年以后,科技適老化產品逐漸被大眾認可,市場需求也開始迅速增長。預計到2030年,中國科技適老化產品的潛在市場規模可達9914億元。面對如此可觀的市場前景,部分企業近些年頻頻涉獵,但遲遲未能形成市場規模。
有專業分析認為,由于缺乏統一的通信協議及硬件標準參數等,不同生態產品各自為政,企業多數以單品或單場景的產品開發為主,很難滿足智慧養老用戶多產品多場景的產品需求。再加上,智慧養老產品市場的認知度不高,目前沒有形成需求方的共識,造成許多擁有技術擁有開發能力的制造企業不敢盲目投入開發。
涂鴉智能智慧社區與園區事業部商務經理胡安倫接受新快報采訪時指出,雖然這幾年全社會對于養老話題都給予了較高關注和重視,但是行業相對不是那么成熟,不少從事該行業的企業還處于嘗試或探索階段,這也導致了企業在做這塊創新業務時,在項目盈利和市場增速上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現在養老市場的需求比較零散,產品標準化的實現還有一定距離,比如在政府主導、企業主導、公益組織主導等不同細分市場或者說形態都有所差異。從這個方面來說,如何快速響應不同場景的養老需求,如何快速‘組裝’出相匹配的軟硬件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胡安倫補充道,而且整個養老產業涉及上下游資源整合,包括上游的智能硬件、下游用戶運營、家政服務、健康保險、醫療看護等資源的整合等,這都在考驗著企業多方面的綜合實力。
除此之外,不同于面向家居空間的適老化改造,諸如增加防滑墊、增加衛生間的扶手、增加桌角或者墻角的軟包裝、提供可升降方便護理的床等,智能空間的“適老化”要更為復雜多樣。涂鴉智能智慧社區與園區事業部總經理包東東向記者表示,作為IoT開發平臺服務商,企業著重點或突破口是,基于賦能智能化設備及其應用能力,去實現智能空間的“適老化”改造,包括居家安防類(跌倒傳感器、門窗磁)、環境監測類(煙感、氣感、水浸)、健康檢測類(睡眠帶、健康手表)、長期陪伴類(語音音箱、機器人)等設備。“同時,我們也開發相關的數字化應用,如通過識別算法能力,準確識別老年人居家安全狀態,在其發生跌倒或需要呼救時主動發出警報,提示相關人員及時采取救助;又或者是門窗磁解決方案,當檢測到臥室門幾天沒有開合狀態變化,平臺會基于設定的邏輯進行判斷老人是否有安全問題。”
據涂鴉智能介紹,其與建筑智能化領域的龍頭企業北京縱橫神州合作的“如馨智護”項目中,除了跌倒傳感器、燃氣傳感器、智能門磁等居家安全設備,還結合到家服務、線下送餐,呼叫轉移、看護急救等相關生態企業,提供線上線下可完整閉環的應用功能。未來3年,預計將在北京地區完成至少1000個智慧社區的覆蓋,居家智慧養老解決方案“如馨智護”服務60歲以上老人數量將突破30萬人。(記者梁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