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頸鶴是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鶴類,它神秘而稀有,被稱為“鳥類大熊貓”,全球僅存1萬余只,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青海海北發現42只黑頸鶴,田間悠哉覓食,吃飽就梳理羽毛
近日,在青海海北剛察縣哈爾蓋鎮的田間,拍攝到42只黑頸鶴聚在一起覓食的畫面,它們看上去十分的悠閑自在,有的在專心享受美味,有的在一旁梳理羽毛,還有一部分吃飽后在田間漫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片田地里種植了一大片青稞和其他農作物,眼下正是發芽長青苗的季節,這些嫩芽是黑頸鶴喜歡的食物,吃上幾口甚是美味,心情瞬間愉悅,個別鶴還不由自主煽了煽翅膀。
損壞的農作物誰來賠?
高大美麗的鶴是吃開心了,那農戶的損失誰來賠呢?據了解,為了保護黑頸鶴正常覓食的同時,保證農戶的利益不受損,當地政府為農戶購買了保險,對于莊稼受損的農戶會按合約進行補償。
這樣就算農戶看到黑頸鶴吃農作物也不會驅趕,不過會掏出手機拍下這美妙的一幕,黑頸鶴可以在片區內來去自由,想啥就吃啥。
為尋領地傳宗接代大打出手
當下正是黑頸鶴的繁殖期,在之前的幾個月,許多鶴完成了配對和筑巢的等工作,若是一切開展順利,個別速度快的鶴,幼鳥都有一個月大了,若是因某種原因延遲傳宗接代的大事,等到10月向南遷徙時,幼鳥還未成長到能夠展翅高飛的程度,就會被拋棄在生源地凍死。
每年3月份,黑頸鶴會從相對較南的區域,飛到青藏高原一帶來繁衍后代,它們偏愛在寬闊而隱蔽的沼澤地筑巢,這樣的地方相對有限,為了搶奪這樣的寶地,黑頸鶴不顧往日一起遷徙的情誼而大打出手。
勝利者占領之后會快速筑巢,同時它們對所有入侵者都不會客氣,首先會鳴叫發出警告,如果警告不奏效,那就只能通過武力來解決,有時候領地占有者會很累,一天要轟趕好幾撥。
夫妻雙雙撫養教育幼兒
經過一段時間歡愉交流后,雌性會產下2枚卵,雌雄均會參與孵化的過程,一個負責白班,一個負責夜班,每次換班,它們都有一個隆重的交接儀式——對天齊鳴。
黑頸鶴孵卵時并不會一直趴在窩里,有時也會晾卵,雖然高原氣候寒冷,黑頸鶴這么做,卻有十分的把握保持鶴卵的合適溫度。
大約一個月后,幼雛會破殼而出,黑頸鶴的幼雛屬于“早成鳥”,出生第二天就能夠出巢活動了,幼鶴成長過程中,營養食物不能缺少,由于黑頸鶴的雜食習性,植物根莖、葉子,鼠類,魚類,蛙類,昆蟲以及其他鳥類的雛鳥和卵都是它們菜單上的美食。
父母除了從外面找回各類食物給幼鳥補充能量,每天還會教幼鳥一些生存技能,比如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物種的肉質更加美味,以及飛翔的一些理論知識。
等到黑頸鶴幼鳥羽翼豐滿之時,就可以直接實踐練習,這樣就加快了它們學會飛翔的進度,確保在遷徙之前,它們的身體能夠承受長途“旅行”。
如期遷徙到南方過冬
10月底,黑頸鶴匯集成了一定數量大群,它們會相互照顧,放下了繁殖期的那份排斥,一起飛往南方越冬,等到第二年3月返回到高原繁育后代,它們就這樣周而復始,直到它們生命的盡頭。
黑頸鶴體長約1.2米,體重約6公斤,全身以灰白色為主,頭頂布有稀疏發狀羽,頸部與腿部較長,飛羽多為黑褐色。黑景鶴雌雄之間,外觀差異很小,很難分辨,只有通過行為來識別。
除了交配,最好分辨雌雄的行為就是對天齊鳴,雄鶴往往動作幅度更大,發出單音節的長音。而雌鶴緊跟著發出連續的雙音節短音。
結語:
黑頸鶴一生都在為族群的壯大而努力,它們面對嚴酷的氣候,以及不可預料的艱險,義無反顧地撫育和培養自己的孩子,頑強的延續著自己的種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