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城,我們來了!但見此地:山川秀媚,土地肥沃,民風淳厚,人物磊落……我們行走,我們看見,我們閱讀,我們感受,我們沉默,我們呼喚,我們耕作,我們收獲。行走美麗中國,助力鄉村振興。即日起,本院特推出“翁城日記”,用志其事,以壯我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7月1日 星期六 廣州
今天,看了程升做的之前在翁城開展工作的紀錄片。把翁城夏天的感覺拍出來了,格調挺好,音樂不俗。
下午,一行人奔赴湖北巴東縣沿渡河鎮堆子場小學。和拼多多一起,在這里做一個活動“為你讀書”,捐贈圖書室及公益課程。邀請了歌唱家陳前、雕塑家吳德灝、作家白嵐一起來,給孩子們上課。高鐵坐了差不多十個小時。小王老師也要在那里開展詩歌講習活動。我本來也打算給孩子們講講文言文,但覺得詩歌教育更重要,所以還是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詩歌。請她做好準備,給全校師生講。全校師生加起來才98人。巴東孩子和翁城孩子應該聯動,一起來寫詩,一起來交流,共同進步。
昨天談到了現代藝術。之前寫過一篇關于李津的文字,特此附上,看能不能幫助大家做一個理解。
附——
李津的畫,究竟應該怎么看?
從遠的扯起。
現當代文明的本質,是“上帝死了”。此前的狀態是:“上帝掌控無窮萬有”——實際情況不知道,但社會主流相信——這代表著人們對權威、標準、秩序、崇高、莊嚴、達致大同的可能性的服膺和追求,是前現代文明的價值基石。但,歷史進入現當代后,這些價值就崩塌了。或者說,這些價值崩塌了,于是人類進入了現代。上帝無法再覆壓人人,相反,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上帝。至此,莊嚴與荒誕不分軒輊,秩序與失衡消弭邊界。莊子說:齊物論。他老人家不僅僅要齊物,而且要齊論。就是這個意思。說回來。在現代社會,新秩序的構建,顯然是遙遙無期的了——因為,要不要構建秩序,再也無法取得共識。于是,當代人,“只能活在當下”(“當下”是一種狀態,而非時間),無法展望未來。人類再也無法在構建秩序上取得共識,這是人類唯一的共識。
扯遠了,趕緊扯回來。
看李津的作品,一反崇高,糞土(用作動詞)莊嚴(古人畫羅漢,以得其莊嚴法相為高),去標準化,荒誕,玩世。集中展現了當下人類的這種“現當代”生存狀態。很真實,赤裸裸的真實。他所有的表達——筆墨、色彩、造型,一以貫之,高度統一。真懂畫的人,知道他的白菜和他的羅漢,必定是毫無差別,純粹而邋遢,淡雅又無賴,是一出大荒誕,是一地大悲涼(畫古典羅漢,求“清涼感”,李津畫羅漢,只有“悲涼感”)。
如從古典國畫的角度來看李津,他畫成這樣,是要被嚴厲批評的。但從現當代文化的思想背景來看李津的畫,它則是一系列重要的典型的符號,代表著人類只配擁有失焦當下、無法構建未來的悲劇狀態。
來源 | 金羊網
責編 | 王綺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