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要是問哪個傳統節日會讓中國人感到浪漫,毫無疑問是七夕節。每逢農歷七月初七日,男男女女們或跋山涉水赴約,或使用通訊設備“鴻雁傳書”,一時間甜言蜜語,花香彌漫。七夕,是中國最具愛情特色的傳統節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等,由于蘊含浪漫的感情色彩,成為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此基礎上,國家進一步挖掘與弘揚七夕節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成分,各地紛紛組織慶祝與聯誼活動。由此可見,社會各界對七夕節的保護與傳承,既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亦喚起了人們心中那份熾熱的友愛之情。
眾所周知,七夕節起源于牛郎織女傳說。這對情侶相愛而不得,只能在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在鵲橋相會,顯得浪漫卻又落寞。實際上,七夕節的由來并不僅有此一種說法,而是最早源自古人對自然天體的觀察,認為牛郎星與織女星在當天距離最近,約三、四千年前的文獻即有牛郎星與織女星的記載。《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漢書?地理志》亦有言:“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三國時期,曹丕的《燕歌行》已將牛郎、織女視為情侶,及至晉代,牛郎織女傳說與七夕節融為一體。
此外,中國人講究吉祥如意,視“七”為圓滿。七月初七無疑是和合大數,亦代表著上半年的完滿和下半年的起始。在民間,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初二,以及三的倍數六月初六等,均為吉慶的日子。更有意思的是,“七”與“妻”諧音,因此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相應的民俗活動富含女性氣質。
求姻緣、拜牛郎、拜魁星、觀銀河、扎巧姑……這得益于傳統文化的復興,那些本已逐漸被人們忘卻的七夕古民俗,又重新被人們拾起,廣受年輕人青睞。然而,七夕節不僅僅是談情說愛、互道衷腸,更是延綿不絕的文化意蘊、根深蒂固的時代精神。
濃情甜蜜的民俗文化。古往今來,節日千千萬萬,與愛情相關的也不少,何獨七夕節成為最具知名度的“中國情人節”呢?深厚的民眾基礎是首要條件。譬如,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當天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參與,搭制寓意鵲橋的香橋;廣東有“七娘會”,姑娘們精心梳妝打扮,擺上香燭與點心,向織女星祈愿,寄托求得如意郎君的心事;山東甄城、曹縣等地的姑娘們則七人一組,將針、銅錢與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吃到錢的人有福,吃到針的人手巧,吃到紅棗就會早婚,早生貴子。在全國范圍內,曾以乞巧最為流行。乞巧又名斗巧,姑娘們比賽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做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的手工。如今,在甘肅西和縣仍保留著七夕乞巧民俗。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鄉土民俗文化活動,活態傳承至今,堪稱七夕文化的“活化石”。這些民俗,體現了中國人的勤勞智慧,以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堅貞不屈的愛情追求。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與七夕節共同影響著中國人的愛情觀。古人高度重視七夕,創作了大量耳熟能詳的藝術作品,如宋代秦觀《鵲橋仙》中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可謂婦孺皆知,是七夕文化的典型代表。農耕社會里,男耕女織是基本的家庭組成形式。弘揚七夕傳說與節日,既可以激勵人們追求堅貞的愛情,也宣揚了夫妻恩愛、家庭和睦,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持續不斷的創新熱情。七夕節的文化基礎深厚,但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也曾出現被人遺忘的跡象。如今,伴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進程,七夕文化也順勢得到恢復,尤其受到了年輕群體的喜愛。這種復興,不止是節日的傳統部分,還產生了一些新的形式,體現出傳統節日在當下的創新與轉化。七夕當天,向摯愛的人贈送帶有祝福卡片的玫瑰花開始成為一種新風尚;一些情侶也會在電影院、高檔酒店預訂“愛情電影”“燭光晚餐”“酒店VIP情侶套間”,或者備好愛情信物,在公共場合求婚;還有一些情侶,甚至會暫停工作,一起云游遠方。這些新的慶祝方式在過去是沒有的,體現出傳統節日與時俱進的特點。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會產生更多的慶祝方式。
抒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中西節日的興衰變化,一直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曾幾何時,西方的情人節廣受年輕人的歡迎,應否提倡西方節日也曾引發熱議,中國人由此重新發現了傳統節日的價值。如今,七夕節的熱鬧程度已不輸情人節。每逢七夕,我們可以看到男男女女齊聚廣場和商業街,大大方方地穿著漢服,點燃孔明燈以寄托對愛情的向往。這樣的場景,甚至在世界范圍內引發關注。這恰恰說明,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始復興,以七夕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有助于樹立民族自信,抒發民族自豪感。這在當前全球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更具現實意義。
民俗文化、愛情追求、創新熱情與民族自豪,構成了七夕節的物質外殼與精神內核,使節日活態傳承、浴火重生。繼承與弘揚七夕節慶文化,不僅是年輕一代的興趣與使命,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方式。相信未來,七夕節一定會更受歡迎、更加精彩!
(作者系四川農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