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學投資者會問:我不要資產配置,我選擇當下最好的一類資產來買入,或者資產波動大的時候賣出不就行了。高拋低吸,既可以避免受組合中表現較差資產的拖累,又可以躲過震蕩大跌,收益豈不是可以更穩、更高?
精準的判斷,在投資界的確會有,但不能持續。如果投資者擁有了這樣的“水晶球”,那投資就能戰無不勝,超過巴菲特也是小意思。但是,落到實際操作真的可以如此完美嗎?那顯然是不可能。
精準判斷并單一投資某一類資產,靠不靠譜?
(資料圖片)
回顧歷史,沒有哪一類資產可以只漲不跌且能有持續強勢表現,當然一般情況下也難有哪類資產會永遠低迷,時常在不經意間就會迎來“高光時刻”。
我們選取股票、債券、商品、黃金、房產以及境外股票標的(港股、美股)這幾類風險收益特征各有不同、相關性較低的代表性資產進行觀察,可以發現,過年10年間:一是在收益率的競逐中沒有“常勝將軍”;二是同一資產在年度間的收益差距也很大(尤其是高風險資產),相對強弱也起伏明顯,收益、排名的“反轉”劇情不斷上演,且難有規律可循。(見下圖)
具體以A股(滬深300指數代表)為例,2013年以來的10年間,A股在各類資產間的相對收益排名呈現出明顯的“之”字形,來回波動起伏;從絕對回報水平來看,有年度大漲超50%、也有年度跌幅超過25%,還曾出現上一年漲幅超20% 、緊接著下一年跌幅超25%。即便是常被直觀認作“保值”、“安全”的黃金,價格波動之大也是顯而易見的。
注:不同資產類別選用代表性指標:A股-滬深300指數、債券-中債綜合指數、房產-中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商品-南華商品指數、港股-香港恒生指數、美股-標普500指數、黃金-紐商所COMEX黃金期貨價格。過往表現不預示未來。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為201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單一資產內頻繁擇時進出,可不可行?
資產間頻繁切換,節奏難以把握,那么在單一資產內,踩準時點,實現“該進的時候進、該出的時候出”,可行嗎?
我們以股票資產為例,做一個簡單的觀察。
在完美的理想狀態下,若次次都能精準擇時,理論收益將是巨大的。從滬深300指數2013至2022年,完整10年、2431個交易日來看,累計收益率為53.5%(年化收益率4.5%)。
假設能參與全部上漲交易日并成功避開跌幅最大的20個、50個、100個交易日,相對“買入持有”可展現出十分驚人的“超額”收益(見下表),這也是吸引不少“自信”的投資者進行頻繁擇時進出的原因。
買入持有 成功避開20個跌幅最大的交易日 成功避開50個跌幅最大的交易日 成功避開100個跌幅最大的交易日區間年化收益率 4.5% 20.52% 37.01% 60.34%
統計區間:201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數據來源:wind
回到現實,海內外股票市場,大漲、大跌的交易日(或某些市場階段),經常會挨在一起、“前后腳”出現,在頻繁的擇時進出中,即便可能幸運地避開某次大跌,但由于“關鍵大漲”常與大跌如影隨形,在心態、情緒(如大跌之后的擔憂和恐慌)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錯過“關鍵大漲”也很難避免,而一旦錯過這些少數但關鍵的上漲,累計回報率可能會“大變臉”:同樣是2013-2022年,2431個交易日,如果在頻繁擇時進出的“折騰”中錯過了漲幅最大的前20個、50個、100個交易日,結果會出現很大幅度的投資虧損(見下表)。
區間年化收益率 4.5% -5.3% -14.63% -26.58%
統計區間:201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數據來源:wind
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表達過對擇時的看法:“由于種種原因,擇時的想法是不可求的,也是不現實的。那些企圖擇時的人經常賣出太晚、買入太晚或者同時買入和賣出太晚,因此要承擔巨大的代價,而且擇時會助長投資者不安定的投機心理。”
長期以來的大量理論研究和實證數據證明,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拋開風險管理的頻繁擇時、孤注一擲地集中單一投資稍有不慎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科維茨也曾說過:“資產配置是投資市場唯一的免費午餐。”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與其癡心追求“每投必中”或者實現“絕大部分時間都能投中”的小概率事件,不如放平心態、著眼長遠、把握趨勢,科學開展分散化、多元化的資產配置。
總而言之,投資沒有能精準預知未來的“水晶球”,做好資產配置,做好風險管理,避免頻繁擇時,避免過度依賴單一資產,尋求風險控制和長期收益間的最優解,才是投資理財的長贏之道。
了解更多資產配置相關知識,可以持續關注“漫話資產配置”系列。
數據及圖表來源:易方達投資者教育基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