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劉暢 通訊員 姜化明 東營報道
九曲黃河,萬里長沙。盛夏時節,穿行在共和國這塊年輕的土地上,從黃河之南到黃河之北的勝利油區,放眼荒原深處,條條道路縱橫,橘紅的身影快速閃過;歷經夏雨洗禮的蘆葦叢傲然搖曳,一架架抽油機、一座座儲油罐點綴其間,采油工人們在油區步履匆匆,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勝利油田有多大,東勝公司就有多大。66個區塊鑲嵌在6個地市,分布在兩千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成為勝利工區跨度最大的直屬開發單位。從大王北的河口管理區到地處灘海的金角管理區,從地處齊燕要塞的無棣管理區到坐落于董永故鄉的濱博管理區,從風箏之都的濰北管理區到東勝發祥地的牛莊管理區,眼前劃過東勝公司30年的激情歲月,一個個故事、一幀幀畫面就在眼前次第呈現。
(資料圖片)
1993年6月29日。歲月的長河里,這是極其平凡的日子,它卻與一家公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天,東勝公司第一口自籌資金井——牛25-28井舉行開鉆典禮,標志著東勝公司正式誕生。時隔30年,這口功勛井挺立在夏日的火熱里,仍然一起一伏躬耕不輟。頓時,一種澎湃的力量鋪陳而來,升騰成激情的源泉、精神的圖騰……
東勝公司是改革開放的“號角”。1993年,在國家政策允許范疇下,勝利油田果斷決策,成立了我國第一家股份制專業化“油公司”——東勝公司。1993年6月29日,東營市牛莊鎮外的一處工地上,大紅的綢子隨著鉆桿快速旋轉,旋轉出了牛25-28井開鉆時刻,也旋轉出了東勝人的憧憬與向往,更旋轉出堅定不移為國找油的如磐信念。
當沉重的鉆機轟鳴著鉆開地面時,“6月29日”這個普通而又特殊的日子成為東勝人的精神滋養、力量源泉。憑借靈活的體制機制優勢和高效的管理,東勝公司年產量沖上百萬噸,為勝利油田“擠”出了2100多萬噸難動用產量。
對于這個特殊的日子,無棣管理區車402站副站長萬樹光眼里放光,原因是他的生日也是“6月29日”。他說,作為一名石油工人,自己的生日能與企業成立日重合是他的榮幸。
萬樹光是軍人,2007年脫下軍裝、換上了工裝,成為石油工人。他從學徒工開始,井口毛辮子換過,抽油機平衡調過,碰泵、沖程、沖次整過,抽油機維修保養過,基層班站的活都干過了。從初級工到中級工,再到高級工、技師,整整用了七年的時間,從對石油行當一竅不通的新兵,成長為管井護井的合格“軍人”。
萬樹光看到油井停了,就會想辦法第一時間開起來,他覺得井開起來就是產量、就是效益;看到配電柜門刮開了,他就第一時間給關上,生怕下雨把設備燒了;看到水套爐的火滅了,不管是自己管的井,還是別人管的井,他都會主動把爐火點起來……萬樹光話語里流露出滿滿的真情。
融入東勝人中間,他們對“6月29日”都有著深厚的感情。陳翔飛是東勝的“老人”,也是連續5年的油田勞模,參加過八面河會戰、孤東會戰,很有“鐵人”范兒。
班站吃飯難、油井加溫難,陳翔飛就領著工友人拉肩扛運送油管,硬是接了兩公里的氣管線,讓河112區塊的油井都通上了天然氣;女工們練習操作技能沒場地,他帶著大家平場地、拉設備,在荒草一片的空地上建起了練兵場;拉油井進井路坑坑洼洼、雨天進不去,他像淘荒者一樣撿石子、撿磚頭,和大家一起修出了油井間的聯通之路,修出了順暢的原油輸送路,更修出了艱苦創業不畏難的勝利之路。
東勝找油難、采油更難,但每一名東勝人都信念如磐、向難而歌,以特有的堅持和堅守難中求進,用行動創造著美好。濱博東勝公司濱博采油管理區朱同同是“大忙人”,兩部手機24小時開著,每天都有近百次通話,待在辦公室不超過一小時,全身心投入國家級頁巖油示范區建設保障和國內首個CCUS百萬噸注汽項目建設,創出重點工程保障的東勝“加速度”。
向難而歌向勝利。我想,或許正是有著像萬樹光、陳翔飛、朱同同一樣的人們,他們的血脈已經與石油緊密相連在了一起,不管在什么崗位都有著一樣的堅守,塑造了東勝人“精益求精、攻堅必勝”的品格,走出了一條攻堅克難的為國找油之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