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敷爾佳發布了上市以來的首份中報,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6.33%至8.69億元,歸屬凈利潤同比下降1.09%至3.54億元。
敷爾佳于今年8月1日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為“醫用敷料第一股”。至此,敷爾佳“三闖IPO”的曲折之路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
(資料圖)
上市首日,敷爾佳以80元/股的高價開盤,總市值一度達到300億元,并躋身中國化妝品集團市值榜前五。但隨后股價走低,8月8日,敷爾佳盤中破發,股價最低探至54.12元。截至9月7日收盤,敷爾佳報51.85元/股,總市值回落至207億元,縮水近100億。
此前,敷爾佳“強營銷、弱研發”的戰略持續被詬病。而去年,“148一盒的敷爾佳面膜成本僅 10 元”的話題更是一度登上微博熱搜,瘋狂的產品溢價令不少消費者直呼“被割韭菜了”。
IPO后的敷爾佳正面臨不少棘手問題。
文 | 大餅
圖 | 一美社制作
公開資料顯示, 成立于2017年的敷爾佳被稱為“醫用敷料第一股”。其成名代表產品是“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是國內第一批獲準上市的透明質酸鈉成分的Ⅱ類醫用敷料貼類產品。相比于以“妝字號”備案的普通面膜,背靠“械字號”的“醫美面膜”,更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此后,敷爾佳以醫用敷料產品為基礎,迅速擴充功能性護膚品,覆蓋水、精華及乳液、噴霧、凍干粉等多種劑型,并打造保濕、舒緩、修護、祛痘、美白等多種功效產品。與此同時,通過明星代言、直播合作、社交營銷等方式多維度為公司構建“醫美類”品牌知名度。
由于“械字號”產品在生產方面的要求更多,門檻更高,如,要求使用醫藥級原料,成分更加精簡,不添加防腐劑等;在有效性方面也需要有臨床數據和文獻做支撐。
因此,“械字號”醫用敷料的生產資質獲取難度要比“妝字號”面膜難獲取得多。而基于“械字號”的專業背書,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似乎變得更有保障,在銷售端也更容易取得用戶的信任。通過與哈三聯合作研發,較早取得醫療器械類生產許可證的敷爾佳,在醫用敷料市場中可謂占盡了先機。
另外,過去幾年,醫美市場蒙眼狂奔,政策監管還沒有那么嚴苛。因此,早期的敷爾佳高舉“醫美”旗號,僅用3年時間,便搶占行業頭部位置,營收也跟著水漲船高。
據招股書,2018-2022年,敷爾佳營業收入分別為3.74億元、13.42億元、15.85億元、16.50億元、17.69億元,共計67.2億元。僅用5年時間便創造了67億營收,凈利潤高達32億,敷爾佳可謂創造了一個“致富神話”。
但今年上半年,敷爾佳明顯出現增收不增利,實現營業收入8.69億元,同比增長6.33%,凈利潤同比下降1.09%至3.54億元。
而拉長時間線不難發現,近4年來,盡管敷爾佳的營收和凈利潤均在穩步增長,但2022年開始增速明顯放緩。
針對凈利潤下降,敷爾佳表示,主要因為線上銷售占比增長帶動相關銷售費用增加、公司北方美谷基地啟用以及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敷爾佳產品綜合毛利率在巔峰期可媲美茅臺。招股書顯示,2019-2022年,“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白膜、黑膜)收入為9.06億元、8.62億元、9.14億元、8.44億元;同期,醫用敷料毛利率為79.92%、78.94%、84.21%、86.1%。
由此可見,憑借“醫用敷料”,敷爾佳4年間掘金超35億元,且毛利率持續走高。
這與其帶有“械字號”的醫美面膜有關,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醫用敷料單位成本價格分別為9.66元/盒、9.12元/盒、9.8元/盒。其旗艦店卻售價126元/盒(5片),單片面膜也要25元,身價暴增數十倍。
對于“械字號”產品單價高的原因,敷爾佳表示,公司的醫療器械類產品推出銷售時間較早,積累了較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口碑。
但“醫美面膜”也不過是消費者一廂情愿式的叫法,所謂的“醫用面膜”其實是醫用敷料,屬于醫療器械范疇。
根據《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規定,醫用敷料命名應當按相關規則,不得含有夸大適用范圍的內容,所以敷爾佳“械字號”的醫用敷料術后修復貼,也不被允許冠以“醫美面膜”進行推廣。
有皮膚科醫生曾向媒體表示,“敷爾佳旗下拳頭產品為醫用透明質酸修復貼,主要成分是HA(透明質酸),但其很難被皮膚吸收。不管面膜里加多好的東西,主要功能是增加皮膚最表層的角質層在短時間內的含水量。”而且敷完面膜后,不做任何的額外措施,滲透到角質層的水分就會很快蒸發掉。
根據2022年9月22日的一份深交所問詢函回復公告顯示,“械字號”的敷料成本,一盒僅6.61元?!皧y字號”的面膜成本,一盒僅8.95元。“械字號”面膜與普通面膜的成本相差并不大,但其毛利率卻能高出普通妝字號面膜30%左右。
“貴有貴的道理”的濾鏡瞬間碎了一地,原來貴在了廣告費和智商稅,不少消費者直呼“被割韭菜了”。
敷爾佳的“成名之路”,還離不開其大量的宣傳造勢,抓住了消費者心智。
早在2019年,首次亮相李佳琦直播間的敷爾佳面膜,當晚便創下了賣出25萬片的銷售成績,向更多消費者傳達了“醫美面膜”的概念。
此后,更有各種層出不窮的營銷手段,官宣袁姍姍、趙露思為品牌代言人;贊助《妻子的浪漫旅行4》《中餐廳4》《誰是寶藏歌手》《牛氣滿滿的哥哥》等綜藝節目;還在各大社交平臺投放KOL。
一系列組合拳打下來,敷爾佳的品牌曝光度大增,產品銷量也實現大幅提高的同時,在銷售費用方面更是出手闊綽。從2019年的1.15億元上漲至2022年的3.9億元。
反觀其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就微乎其微了。尤其是近幾年公司宣傳費用遠高于研發投入,上市前還被深交所問詢其專利和研發能力。
招股書顯示,2019-2022年,敷爾佳銷售費用分別為1.15億元、2.65億元、2.64億元、3.9億元。而同期,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60.39萬元、147.97萬元、524.29萬元、1543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04%、0.09%、0.32%、0.07%。
需要補充的是,2020年,公司自主研發和委托研發費用相差不大,2021年和2022年,公司委托研發費用逐年大幅上漲。其中2022年,公司自主研發費用為193.89萬元,委托研發費用上漲至1257.30萬元,占總研發投入超過八成。公司把本就不富裕的研發投入,大部分都用在了“委托研發”上。而截至2022年底,敷爾佳研發人員僅有8人,僅占員工總數1.67%。
今年上半年,敷爾佳銷售費用同比增長19.69%至2.21億元,研發費用同比增加33.95%至1103.16萬元。敷爾佳表示,目前公司仍處于市場開拓階段,未來銷售費用可能持續增長,若無法取得預期效果,盈利能力仍有下滑風險。
拋開縱向對比,一美社梳理發現,橫向與同行美妝企業對比,敷爾佳的研發投入數額仍顯“單薄”。2023年上半年,愛美客研發投入同比增長61.33%至1.04億元;珀萊雅研發投入同比增長49.87%至9152.09萬元。
其中,珀萊雅與愛美客上半年均實現了營收與凈利雙增,敷爾佳需要考慮如何將營銷費用轉化為業績,提升盈利能力。
與醫用敷料同行對比,從研發投入占比來看,巨子生物2019年至2021年的研發成本分別為1140萬元、1338萬元及2495萬元,占總收入的1.2%、1.1%及1.6%;華熙生物2022年度公司研發投入約3.8億元,同比增長36.52%,2020-2022年研發投入在總營業收入的占比,分別為5.36%、5.75%、6.1%。
2020-2022年,同行業可比公司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3.94%、4.87%、5.17%??梢钥吹?,敷爾佳距離這一數值還有較大差距。
“顏值經濟”的風口吹起一眾醫美企業,風浪越大,打魚的人越多,魚還能賣得越貴。
不過捷徑雖好走,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入局者涌入,賽道拓展了寬度的同時,長度也被拉長了,接下來迎戰的將會是一場馬拉松比賽,比拼的是科研能力和產品實力。
那些有明晰的技術定位,兼具真實研發基礎,同時有著良好科學形象的品牌,未來會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而一直停留在營銷驅動、在用戶端并沒有形成自身品牌口碑、并未打造出良好品牌心智的企業。產品高價之下,等于坐實了“割韭菜”的名頭。
優秀的企業一定是以研發為支點、營銷為杠桿,二者雙向驅動的健康狀態。否則終將被 " 重營銷輕研發 " 的模式反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