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以來,低價股群體出現了逼空式拉升行情。繼3月份實現“8連陽”,5月上中旬“7連漲”后,低價股指數從5月21日至6月3日連續10個交易日收漲收陽,一舉打破了該指標開設以來的最強紀錄,最高990.03點也進一步創出了2019年4月下旬以來的新高。盡管上周五,低價股指數出現了一定的回調,然而其盤面依然可圈可點。聚力文化一字漲停,*ST眾應10個交易日9天漲停,*ST跨境連續8天觸及漲停,*ST天成連續10個漲停。
那么,業內人士是如何看待低價股今年以來的火爆行情的呢?上周五的孕線小陰,是否意味著低價股群體將出現階段性休整呢?為此記者采訪的海通證券高級投顧張亮做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分析:
技術上補漲是火爆因素之一
雖然過去2年的結構性牛市中,低價股曾有過輝煌的表現,但是絕大多數時間來看,領漲個股還是行業龍頭,即業界統稱的“白馬核心抱團品種”。在貨幣政策并非全面寬松的背景下,資金不可能再向以前那樣撒胡椒面,而白馬核心抱團品種本身就需要大量資金才能拉抬股價。這樣一來,低價股被長期邊緣化是必然了。不過隨著今年春節后白馬核心抱團品種的成長性被質疑,一些資金為避免它們透支的風險而選擇轉戰股價長期低迷的低價股“吃飯”,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也就給了低價股補漲的機會。
基本面預期向好是根本原因
絕大多數低價股退回6年前多數是中高價股,而導致它們淪為低價股的根本原因莫過于公司基本面由盛轉衰乃至長期低迷,其中更不乏多家上市公司股票因財務指標觸及退市風險而非*ST,進而打擊股價逼近1元面值這道退市紅線,也就迫使上市公司不得不拿出整改方案促使股價和公司基本面脫離險境。隨著國內疫情長時間得到控制和內需的進一步擴大,部分低價類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好轉,使得股價受到了資金的關注而持續造好。
低價股分化后仍有可能普漲
從技術上講,低價股指數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回調要求,但這并不等于所有低價股都會回調。具體而言:近期爆炒的低價股,若業績沒跟上股價的漲幅,則存在稍事休息的技術要求;但近期爆炒的低價股中,若屬于低估值范疇,則股價仍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而一直趴在地上的低價股,則存在著補漲的潛能,投資者只需要耐心持股待漲即可。
把握其“從小到大”的特征
低價股也是要分大小盤的。作為一輪行情最后一批上漲的群體,低價股行情往往也是“從大到小再到大”的,即大盤低價股點燃星星之火后,中小盤低價股因彈性優勢而大面積燎原,最終再回到大盤低價股去,且大盤低價股井噴后行情才會徹底結束。所以,我們認為隨著主板大多數低價股充分表現后,創業板低價股即將大幅上漲,且最后一棒交給主板還沒表現的大盤低價股,或許是接下來盤面演進的方向。(記者 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