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金融監管的趨嚴,中泰信托、中融信托、中海信托、光大信托、民生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踩雷,部分公司因此被監管處罰,而踩雷后大多信托公司會采取折價拍賣產品、訴訟等方式來盡量挽回損失。
監管趨嚴 信托行業進入轉型發展期
2018年以來,信托行業監管逐步趨嚴,進入轉型發展期,信托公司踩雷的案例也逐漸增加。
近年來,中泰信托頻頻踩雷城投公司非標債務。去年5月,中泰信托起訴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政府、遵義市匯川區城市建設投資、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涉及信托產品中泰弘泰1號。此外,中泰信托還踩雷了中泰祥泰1號、中泰弘泰11號、恒泰 18 號、順泰8號等多只產品。
12日,上海銀保監局公布了17張罰單,中泰信托因多項違法違規事實被上海監管局責令改正,并對其處罰款150萬元。
除了中泰信托,中融信托也是踩雷大戶。去年中融信托接連踩雷北大方正、華普集團、泰禾集團等多家公司。今年,中融又被爆出涉及華夏幸福兩筆信托違約,涉資11.2億元;2月還有38名投資者聯合寫信,舉報其涉嫌業務違規導致客戶巨虧、資金流向不明。
此外,央行上海總部今年3月公示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中海信托因固有貸款業務統計錯誤、資金信托業務統計錯誤兩項違規被警告,罰款70.2萬元。
近年來,信托公司經營業績的提升普遍面臨較大的壓力。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2019年第四季度至2020年第四季度,信托公司利潤總額均為負增長。今年一季度,68家信托公司實現利潤總額180.59億元,扭轉了下降的格局,同比增長8.73%。
記者注意到,踩雷的信托公司業績表現不一。如中海信托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76億元,同比減少39.88%;實現凈利潤3億元,同比減少59.41%。中泰信托去年實現營業收入3.54億元,同比增長31.11%;實現凈利潤2.15億元,同比增長67.44%。
挽回損失 踩雷后或拍賣或訴訟
根據記者梳理,踩雷后信托公司一般會采取折價拍賣產品或通過訴訟、仲裁等方式來保全資產、盡量挽回損失。
7月6日,裁判文書網公布了一則民事執行裁定書,申請執行人是蘇州信托,被執行人是匯源飲料、三河燕慶房地產等,執行金額為1.9億。不幸踩雷的蘇州信托注冊資金只有12億元,控股股東是當地國資。
6月底,阿里巴巴司法拍賣平臺掛出了中海信托兩只產品被拍賣的信息。其中,華溢純債6號的起拍價1460.33萬元,成本價為6000萬元,起拍價僅成本的24%。華溢純債7號的成本6000萬元,起拍價1586.74萬元,起拍價僅為成本的26%。
在中海信托踩雷的產品中,以債券投資類信托為主。今年4月,中海信托向江蘇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要求三鼎控股對其償還債券本金1400萬元以及利息、違約金。雖然中海信托勝訴,但被告人名下卻無可供執行的財產。
5月24日,中海信托向上海仲裁委員會提出財產保全申請,請求凍結申請人無錫五洲裝飾、五洲國際的1.34億元銀行存款或查封、扣押其他等值財產。目前案件仍在審理中。
深圳一家信托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部分信托公司踩雷應該是為了追求高收益的產品所致。
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目前信托產品剛兌已被打破,投資信托產品應遵循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原則,如果達到止損線沒有止損,損失由信托公司承擔,不過大多數情況會因缺乏流動性等原因導致產品不能順利平倉而巨虧。因此,投資者在購買信托時要對信托公司的投資偏好、融資方的經營狀況等進行綜合分析。(記者 陳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