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板塊和白酒板塊繼續向下調整。一度令人津津樂道的“喝酒吃藥”行情,現在面臨著種種疑問。不少人都感到了疼痛。不只是散戶,即便是曾經風光無限的相應投資基金,凈值回撤幅度也不小。籠統地說,似乎原來一直吃肉的,這次變成了挨打的。
在近幾年的結構性牛市中,喝酒吃藥是一條非常鮮明的主線。巨大的漲幅意味著巨大的獲利盤,也意味著比較高的估值水平。現在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不管是白酒板塊還是醫藥板塊,充分調整調整,沒什么不應該的。其實,不少人都認為,喝酒吃藥行情不能算是市場的閃光點。醫藥板塊備受資金追捧,應該是醫藥行業暴利所致。逐利的資金這么做沒問題,但是,醫藥公司的暴利總是意味著民生的壓力。所以,集中采購持續深入進行下去,雖然投資者會感到一時之痛,卻是民生之福。
至于白酒類企業,盡管上繳了不少稅收,喝酒的人也很多,但是,如果說白酒類企業和國計民生有多大關系,總是會讓人覺得有些夸大其詞。當人們調侃“醬香型科技”的時候,當“酒是第一致癌物”被一篇小文重提,白酒板塊就出現震蕩的時候,當相關部門表示要做好白酒市場監管工作,白酒板塊就再度調整的時候,至少兩個問題凸顯出來:一是前期漲幅確實過大,占用了太多的市場資源,二是投資者可能本來就已經對這個板塊心存疑慮了。
監管部門最近表示,緊扣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力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化科創板“硬科技”定位,提升創業板對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的服務功能,引導要素資源加速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這顯然是一個重大信號。當頭部互聯網公司紛紛向硬科技轉向的時候,或許,我們是應該重溫一下那句著名的話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埋頭炒股,還要抬頭看路。有人說,醫藥配白酒,抱團哭一宿。哭一宿不算啥,關鍵是不能記吃不記打。當然,不管醫藥還是白酒,那些優質公司大概率還會受到追捧,只是,沾點兒酒就瘋狂,吃點兒藥就亢奮,這種情況恐難再現。(評論員 王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