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基金自購上癮 天弘基金41次出手圖啥)
前三季度,A股的結構性行情特征顯著,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年內漲跌幅分別為2.74%、-1.12%。公募基金有人笑有人哭。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圈人們不得不關注一場沒有硝煙的“自購戰爭”。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發現,天弘基金出手最為頻繁,一共實施了41次自購,這背后到底暗藏什么玄機?
“自購戰爭”不尋常
通常來說,每年的12月份和次年的1月份是基金公司自購較為頻繁的時點。但今年卻有些不尋常,基金公司將戰線拉長了。
從參與基金數量上看,今年以來共有82家基金公司進行自購,占基金管理公司總數的一半,總共實施了301次自購。其中,天弘基金一共實施了41次自購,國泰基金、華夏基金、華寶基金、創金合信基金、嘉實基金、西藏東財基金等6家公司自購次數也在10次以上。
從自購規模上看,截至9月30日,今年以來公募基金自購規模已達37.78億元,同比大增33.17%。82家基金公司中有10家公司自購規模在1億元以上。其中,建信基金以3.1億元的自購規模位居第一,國泰基金和天弘基金的自購規模分別達到了2.98億元和2.8億元,南方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的自購規模也均在2億元以上。實際上,由于2021年基金公司自購的基金大多都是在其成立時申購,因此這些基金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約等于基金公司自投的收益率。
結構性行情對投資者的選股和擇時的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基金經理在選股、資產配置、交易操作等方面則具有較強的優勢。難道基金公司對自家基金經理如此自信嗎?抑或是對后期行情的高度自信?
天弘基金41次自購有因
統計顯示,基金公司自購頻率與凈自購金額未必成正比。天弘基金雖然41次自購,是自購頻率最快的基金公司,但其自購規模合計為2.80億元,不及建信基金的3.10億元和國泰基金2.98億元的自購規模。
天弘基金細水長流,給投資者表達出“持續自信”的表象。
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公司的自購,核心目的不是為了賺高收益,目的還是在于基金營銷,基金公司發動旗下管理人員、基金經理和員工大手筆自購新發基金,傳達出對自家基金是“手中寶”的表象。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注意到,外部投資者會更傾向于認購老基金,以規避一些風險。但在2021年的基金公司自購中,大多是“老不勝新”的情況。顯然,基金公司將“自購”作為賣點進行宣傳。
天弘基金自購的41只基金全部是今年成立的新基金。今年3月17日自購的天弘益新混合A,自購金額高達6001.37萬元,是該基金公司自購規模最大的一筆。經查詢,天弘益新混合A成立于2021年3月19日,經過自購,該基金成立時規模為1.87億元。假若沒有自購,或許成立都很困難。
此外,天弘中債1-5年政策性金融債、天弘安怡30天滾動持有短債發起式、天弘興益一年定開、天弘安悅90天滾動持有短債發起,這4只基金分別成立于今年4月22日、5月11日、5月28日、9月22日,但天弘基金自購發生在4月20日、5月10日、5月26日、9月16日,自購金額均達1000萬元,與發行時間一致。
業內人士稱,天弘基金自購最為頻繁,41次自購了新成立的基金,且大多數在發行時進行,主要有兩大目的:一是能幫助新基金順利達到成立的規模要求,二是引導更多市場資金關注并申購新基金,達到營銷目的。
(責任編輯 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