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有券商研究機構旗幟鮮明地提出:2023年是中藥板塊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的盡顯之年。
細數起來,中藥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生命周期長,投入產出比高,中藥板塊的業績確定性高,政策不確定性低。
生命周期長
中藥的生命周期之長,與中藥品種保護制度息息相關。
中藥品種保護制度,是我國藥品管理為中藥特別創設的一種行政保護措施。
2022年12月23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中藥品種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將中藥品種保護分為三級,一級保護給予十年市場獨占,二級保護給予五年市場獨占。
同時規定,中藥品種保護期屆滿后,如果做出新的顯著改進或者提高、符合規定情形的,可以再次獲得中藥品種保護。
就是說,廠家如果再調整優化配方,只要能說服監管層,中藥品種還有可能再獲5~10年的市場獨占期。
所謂“千方百計,永不過期”,對于中藥來說,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
相比之下,西藥創新藥費勁千辛萬苦上市之后,專利有效期往往所剩無幾,仿制藥已經開始虎視眈眈了。
投入產出比高
對于西藥創新藥的研發成本,業界有約定俗成的“十年+十億美金”的說法,放在國內,基本上“十年+十億人民幣”是一個大差不差的標準。
相比之下,中藥創新藥的研發成本要經濟很多。
A股上市的CRO公司博濟醫藥對外透露:按照公司承接的中藥臨床平均價格估算,二期臨床費用在1000萬-1500萬左右,三期臨床在2000萬-3000萬左右。
從研發費用角度講,中藥企業的研發投入壓力也不大,在眾多的中藥上市企業中,2022年研發費用超過5億人民幣的僅有5家企業:以嶺藥業、天士力、白云山、康緣藥業和華潤三九。
以康緣藥業為例,其2022年研發費用約6億人民幣,支持14個中藥創新藥處于臨床及以上階段,此外還覆蓋5個化藥項目的臨床研究。
中藥研發的投入產出效率之高,可見一斑。
但是對于企業來說,"經典名方"是一塊研發成本更低的黃金之地:對于按照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管理的中藥復方制劑(3.1類),可僅提供藥學及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資料,免報藥效學研究及臨床試驗資料。
提取一下關鍵詞就是:免臨床試驗。
有券商研報指出:按目錄管理的經典名方新藥免臨床獲批上市,研制周期短,且療效確切,預計107個經典名方新藥或將在2025-2027年全部上市。
業績確定性高
據券商研報統計,僅在公立醫院,2022年中成藥銷售額就高達2512億元,這是中藥企業靚麗業績的堅實保證。
2023年一季度,在A股的醫藥細分行業中,中藥板塊的業績一騎絕塵:營收同比增速達14.68%,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達52.84%,遙遙領先其他各板塊。
太極集團、華潤三九、江中藥業、同仁堂等多個中藥類公司的股價,均在2023年上半年,創下上市20多年來的新高。
更大的紅利還在路上。
自2018版基藥目錄發布后,原則上3年一調整的基藥目錄一直未見動靜,直到2021年11月15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稿發布,預計2023年將進行新一輪基藥目錄調整。
有市場人士認為,根據頂層設計,將繼續支持中藥,中成藥占比會在近40%。
政策不確定性低
確切說,中藥相關的扶持政策,確定性很高。
2021年,《關于醫保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明確醫保對創新中藥納入速度將加快。
2022年,《中藥品種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給予創新中藥一級保護,使其擁有十年市場獨占和中藥品種保護專用標識。
2023,《中藥注冊管理專門規定》進一步落實“三結合”的中藥審評證據體系,經典名方重制藥將提速,已有中成藥換劑型與添加適應癥、適用人群更容易。
從集采角度來講,2021年以來湖北、廣東、北京與山東實施省際中成藥集采或聯采,平均價格降幅在 23%-44%,相比于化學仿制藥,中成藥的集采力度要明顯更為溫和。
從醫保談判的角度來說,根據歷年醫保談判的數據,參與談判的藥品中中藥占比從 10%提升至 31%,中藥納入醫保的比例逐年攀升,2021 年中藥醫保入圍后的中標率(84%)也高于西藥入圍后的中標率(53%)。
給Biotech的啟示
從2021年以來,醫藥行業面臨著所謂的“資本寒冬”;大批處于研發階段的Biotech企業面臨著資金斷流的危險,在存亡的邊緣苦苦支撐。
那么,面對幾千億的中藥時代紅利,Biotech們,你們真的沒有想法嗎?
不存在會不會的問題。
事實上,大量的中藥企業,早就進軍小分子/大分子藥物領域,甚至做的有聲有色,相關技術在《本草綱目》中也沒有出現過啊。
不會,就學。賺錢嘛,不寒磣。
以數千萬的研發成本,換取一款可上市銷售的藥品,乘時代東風而上,可以形成自身的造血能力,熬過資本寒冬,活到新一輪太陽升起的時候。
Biotech們,你們真的不考慮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