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讓農村孩子享受和城區孩子一樣優質的教育。”扎根鄉村教育三十年,李振來用質樸的話道出了自己堅守的理由。2016年,李振來被任命為西海岸新區董家口小學校長。在這所位于泊里鎮邱家莊村的新建校,他獨創“惠生教育”理念,短短7年,學校先后獲山東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山東省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優秀案例、山東省綠色學校、山東省衛生先進單位、青島市高水平現代化學校、青島市新農村優質學校等榮譽。
董家口小學校長李振來與學生親切交流。
(相關資料圖)
把進城讀書的孩子吸引回來
董家口小學因港口發展、村莊搬遷的需要而建,是一項民生工程。基于此,李振來提出“惠生教育”的構想。“惠生”即惠及生命、生活、生態,惠及學生、惠及民生。
如何讓這一構想落地?課程無疑是最好的抓手。李振來將學校所有課程整合為5類:厚德、助學、藝術、創客、勞動,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在課程構建和實施上,學校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例如助學課程中的硬筆書法,不僅書寫漢字,還包括數學里的符號、英語中的字母,因為在考試中,它們和文字的規范性同樣重要。學校還因此獲評全國硬筆書法教育基地。
鄉土性是鄉村教育的底色,這是李振來一以貫之的理念。在勞動課程中,他引入泊里的傳統技藝——編織紅席,建設了紅席文化長廊、紅席博物館,開發了泊里紅席課程,增強學生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
豐富的課程為鄉村學生搭建了興趣與特長發展的廣闊舞臺,在各級各類美術比賽、書法比賽、英語模仿秀、征文比賽、創客大賽、動漫作品大賽、象棋比賽中,董家口小學累計有260多名學生獲獎。
如今,“惠生教育”滲透到學校發展的方方面面,如惠生德育、惠生課堂、惠生人文、惠生家校合作等,成為帶動學校快速發展的引擎。近3年,平均每年有四十余名學生從城區回流就讀。
向精細化管理要質量
董家口小學作為一所新建校,如何快速建設成品牌學校?李振來認為,惠生教育的重要衡量指標就是高質量,應該從鄉村學校師生實際入手,樹立“精細化管理,向常規要質量”的理念。
為此,李振來從教學常規精細化入手,實施問題導向抓集備、精批作業重反饋、階段復習成體系、“五課”(推門課、新教師亮相課、青藍共促展示課、城鄉聯誼課、一題多輪課)并舉等措施。同時,制定了董家口小學好課評價五標準、師徒捆綁考核標準、各年級作業設置與批改規定、惠生悅讀星級評價要求等,確保了教學評價的精細化。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習慣可以陪伴我們終生。”這也是李振來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他在學校建立了“三本一卡”,“三本”即課堂記錄本、錯題本、疑難問題本,“一卡”指的是學生每天可以將不會的題寫在卡片上,放到老師桌子上,由老師利用空余時間解答。
精細化管理有效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成為學校教學質量持續提升的有力保障。近年來,董家口小學在西海岸新區質量抽測中,每年都名列前茅。
做扎根田野的一粒種子
“我愿意做一粒種子,為師生的幸福成長向下扎根。”在學校里,李振來喜歡隨時隨地和學生交流。一次有學生隨口說了一句“學校的面食太單調”,他便協調餐廳用蔬菜榨汁和面,做花樣面食。李振來還給老師配備了午休折疊椅,安排了哺乳室、洗車間……在董家口小學,師生的幸福指數可以說與日俱增。
在學校活動室中掛著幾張醒目的巨幅圖片——保安將哭鬧的孩子抱進學校、老師給流鼻血的學生洗臉、風雨中幾名學生為同伴撿起散落的書本……這些溫暖的場景都是李振來隨手抓拍的。相比于獎杯和獎牌,這些照片更讓李振來自豪與欣慰,這些照片不僅讓他感受著教育的溫度,更時刻提醒他不忘教育者的初心。
從教至今,李振來先后被評為青島市家長學校先進工作者、西海岸新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優秀黨務工作者。沒有轟轟烈烈的感人事跡,李振來顯得極為普通,但他是千千萬萬鄉村教育路上基層校長的縮影。
2023年春,泊里中心幼兒園的大班孩子們到董家口小學體驗小學生活。李振來蹲下身子與孩子親切對話的一幕觸動了家長和孩子們的心弦。泊里中心幼兒園的老師直言:“孩子交給你,我們放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