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richtext">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根木樁一尺牌,
水漲哪里就在哪里豎起來,
這是大通水文站初始的觀測手段。
新中國成立以來,
特別是30多年來,
大通水文站的水文監測技術等有了質的飛躍,
水文工作也取得了累累碩果。
大通水文站
隸屬于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
長江下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坐落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龍街道。
大通水文站
原址位于銅陵長江大橋南引橋
下游200米左右處。
1954年長江發生全流域性的大洪水,
水文站房屋被洪水沖毀。
洪災過后,長江水文局便將其站址
遷移至大通上游十公里的
江邊(今屬池州市貴池區)進行復建,
但大通水文站的名字仍在延續。
這個于1922年設立的水文站,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
僅是最簡便、最初始的水位觀測站。
這一本本泛黃的測站檔案,
這一頁頁一組組精確的水文數據,
不僅見證著幾代大通水文人默默堅守的
初心使命,
更見證著我國長江水文事業的發展。
1931年,
由于7月份長江流域降雨量超過同期1倍以上,
致使江湖河水盈滿。
8月,上游主要干流均發生大洪水,
加上川江洪水下泄,
長江中下游發生特大洪水。
然而,已經設站9年的大通水文站
因觀測手段落后和設施簡陋,
沒有完整地記錄這次特大洪水過程。
新中國成立后,
各行各業百廢待興,
水文事業也得到發展。
大通水文站設立了百年一遇的水位觀測樁,
對水位觀測道路進行了加固。
1954年8月1日,
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
大通水文站的工作人員
在暴風雨中觀測到有記錄以來
長江特大洪水流量92600立方米每秒。
2005年7月1日,
大通水文站與長江118個中央報汛站一起
實現了水情信息報汛自動化,
從此結束了人工水情測報的歷史。
2007年,大通水文站采用走航式ADCP
進行流量基本資料的收集。
2020年,長江再次發生大洪水。
已經實現水情報汛自動化的大通水文站,
不僅準確無誤地測報整個洪水的水情,
還測報了降水、蒸發、含沙量等
及水質監測項目。
同年7月13日,
測得洪水最大流量83800立方米每秒,
這個數據僅次于1954年的觀測記錄。
雖說大通以下長江干流上建有
南京等多座水文站,
但因其江流混入了淮河入江流量
與東海潮倒灌的海水,
所以至今長江入海流量
仍以大通測量的江水流量為準。
大通水文站測量的長江水位漲落
是長江下游是否發生洪澇災害
重要的考量數據,
這便是“大通水文站”為何一直是長江上
重要的七大水文站之一的重要原因。
?
如今,
大通水文站立足池州,
放眼全江,踔厲奮進,
徹底擺脫了“一根木樁一尺牌,
水漲哪里豎起來”的歷史舊貌,
已完全實現了測量設備現代化
和水情報汛自動化,
曾代表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提供長江水情信息。
作為肩負著國計民生的水文大站,
新一代大通水文人堅守在江海之間,
勇立時代潮頭,造福流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