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淮北市圍繞“五群十鏈”現代產業體系,以培育壯大綠色食品產業鏈為突破,多舉措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全市已形成面粉加工、飼料加工、肉類加工、禽類加工、休閑食品制造、中藥制造、紡織加工、木材加工等八大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建成相山經濟開發區、百善、口子等食品加工園區。口子產業園二期項目加快建設,65度原酒產能突破5萬噸,儲酒規模達30萬噸;華潤金蟾中藥配方顆粒年底有望投產;華孚時尚二期10錠智能紡紗項目年底試生產;英科醫療二期建設正在加快進行,產業集聚發展效應顯現。圍繞優勢農業產業和資源稟賦,我市全力打造小麥、生豬、家禽從良種繁育、推廣普及到生產、加工、銷售的三大農業全產業鏈,形成年加工300萬噸面粉、300萬噸飼料,年屠宰加工500萬頭肉豬、1.5億只家禽的生產能力,農產品加工區域競爭優勢初步顯現。
我市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加強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專用小麥、高蛋白大豆、三元雜交豬等優勢農產品、設施蔬菜以及葡萄、石榴等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持續走在全省前列。濉溪縣獲得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省級“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范縣殊榮。瞄準滬蘇浙市場,加強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開展創建的11個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5個已獲省級認定。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推進,加快推進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鄉村文化產業等新業態發展,推進產業融合。濉溪縣開展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相山區、烈山區開展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百善鎮、渠溝鎮開展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均獲得農業農村部認定。百善食品工業園榮獲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20強、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相山經濟開發區榮獲全國首批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
農產品加工業不斷提質增效,龍頭企業孵化培育成效凸顯,目前全市培育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28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33家、市級6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4家,營業收入超1億元的企業23家,其中超10億元2家,5至10億元2家;口子股份、華孚股份2家企業成功在主板上市,大自然種豬在北京新三板掛牌。四板掛牌農產品加工企業74家,占全市25.17%。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2021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221家,其中農產品加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46家,占比21%,占128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5.9%;建立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家,其中農產品加工領域4家,占比23.5%;建立市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1家,其中農產品加工領域27家,占比26.7%。帶動作用不斷加強,成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0家,其中省級示范聯合體29家,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聯農帶農作用。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直接吸納農民就業2.6萬人,通過帶動農產品物流、農村服務業發展,間接轉移農村勞動力總量近8萬人。
品牌塑造不斷提升,“二品一標”產品快速增長。截至目前,我市“二品一標”產品達176個,其中綠色食品169個、地理標志農產品7個。“淮優”農產品美譽度不斷提高,創建“淮優”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累計認定100家174個“淮優”農產品,成立“淮優”農產品專業協會5家,“淮優”農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國省”認證名牌持續增長,全市累計培育中國馳名商標6個、著名商標51個、安徽名牌22個。金蟾中醫藥制造、華孚色紡紗加工、科寶公司生物醫藥中間體生產等加工技術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自主”展會品牌不斷提升,連續成功舉辦九屆淮北食品工業博覽會,先后吸引國內近千家以及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會參展,逐漸成為食品工業領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展會。
記者 吳永生
來源:淮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