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溝小學是一所鄉村學校,位于阜陽市潁東區口孜鎮龍溝村,西臨正午鎮,北與棗莊鎮接壤,是口孜鎮人眼里的“西伯利亞”。
(相關資料圖)
龍溝小學有一棟教學樓,幾間功能教室,一塊水泥操場,一百多名學生,還有十多名教師。和潁東區大多數鄉村學校一樣,它看上去,并不特別起眼。
但正是這樣的一所不起眼的鄉村小學,卻承擔起幫助龍溝村幾百戶家庭改變命運的重任,點亮了孩子們的明天:從這里先后走出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諸多“雙一流”高校的大學生。
而這一切,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白振,從教師到現任校長,白振在龍溝小學一干就是24年。
從學生到母校的老師
白振,土生土長的龍溝村人,五歲那年,一場病導致他左腿肌肉萎縮、肌無力,落下殘疾,陰影一度籠罩在幼小的白振心頭。
但,教育改變了他的命運,憑借著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白振在20世紀90年代考上了阜陽市的一所中專學校,畢業后他選擇了返鄉,在龍溝小學當了教師。
那時,白振家通往龍溝小學的道路是一條狹窄的鄉村小道。“下雨路滑,泥濘難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倒”。白振回憶說,學校6時開始早讀,從家走路去學校要花半個多小時,為了準時到校,他要比別人更早起床。
但無論如何,白振從教之路的念頭從未間斷過,就如當年他的求學之路一般。被教育改變命運的白振,也想要用教育改變更多鄉村孩子的命運。
2009年,白振成為龍溝小學副校長,2010年成為校長。
“我對母校很有感情,當時很多曾教過我的老師還沒有退休,我覺得能回母校當老師很好”。
“白振是我教的第一屆學生,也是和我搭班多年的老搭檔,他的孩子也是我的學生,我們倆亦師亦友,我最了解他了。多年來,他工作任勞任怨、勤勤懇懇、早出晚歸、愛校如家,寒暑假、雙休日經常‘泡’在學校里。”龍溝小學原教務處主任、老教師魏洪超說。
“白振校長為人謙和、平易近人,在我們面前從沒架子,遇到什么事兒,都跟老師們商量,征詢大家的意見。有時候遇到智慧課堂、平板電腦操作不熟練時,會虛心向我們年輕教師學習。作為鄉村教師,我們的工作量都很大,每天放學回家,我感覺胳膊、腿腳跟散架了一樣,白校長比我們干的活還多,關鍵他腿腳還不方便,每天在學校忙個不停,每天得有多辛苦啊。”該校特崗教師韋瑞對記者說。
每個清晨,白振都會站在學校門口,同進校的教師和學生們揮手,道一聲“早上好”。課間,他常與學生談心談話,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解決他們的“急難愁盼”。從青年到中年,漸漸的,他成為了學生們眼中的“知心爺爺”。
“軟硬件”同頻共振 辦家門口的好學校
鄉村教育振興,教育振興鄉村。鄉村振興,教育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而鄉村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兩個“件”——硬件和軟件。
如同這片土地上的莊稼人感受著莊稼的變化一樣,作為一名園丁,白振清晰地感知著鄉村學校的變化,他是見證者和參與者。2009年,龍溝小學校舍遷址重建。白振既是校長、教師,又是“設計”、“監理”,他和幾位教師把村子走了一遍又一遍,建議把教學樓從原先村莊邊緣的地方建到村莊中心,以方便所有的孩子上學。為了讓學校順利開工建設,白振想盡辦法做父母思想工作,將自家的地拿出來與別人置換(白振家的地不在新校址范圍內),最終說服家人,征得了父母同意。之后,他拿著設計圖紙一遍一遍地看朝向、測光照,找到最合適的位置,輪流守候在工地,像是建自家的房子一樣,嚴把質量關......
此后,計算機教室、圖書室、書法室、美術室、音樂室、象棋室,各種功能室逐漸在龍溝小學配齊。
2021年,鄉村振興的號角全面吹響。阜陽市正式實施智慧學校項目建設,龍溝小學也同步實現了智慧課堂全覆蓋。智慧課堂的到來,使音樂、美術等課程有了好資源、好環境。
白振是數學教師,教學中,他從不照本宣科,而是絞盡腦汁力求營造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想方設法尋找制作教具、創設情境,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教學內容。有了智慧課堂,他的各種各樣的教學設想得以實現,無論是幾何圖形,還是公式原理,都能變成動態圖形、解說視頻,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立體起來。
在龍溝小學,近幾年新招聘的年輕教師和智慧課堂一起,給學生們帶來了新的世界。英語課上,他們每人一個平板,跟讀、互動,不亦樂乎。老教師武祥軍、魏洪超、白俠民也跟著年輕人學起了智慧課堂,“做了一輩子教師,沒想到在教師生涯的尾聲還能學到智慧教學。”老教師們紛紛表示。
龍溝小學的智慧課堂設備常態化、應用高質量,在口孜鎮中心學校的統一管理下,統一培訓、集中教研,孟凡利、華夏、韋瑞等年輕教師在各類比賽中開始展露鋒芒。2022年9月,華夏被評為潁東區優秀特崗教師,并作為特崗教師代表在潁東區教師節慶祝大會上發言;韋瑞被評為口孜鎮優秀班主任。
“龍溝小學小而精、小而優、小而美。白振率先垂范,積極實施校園信息化建設,促進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在白振的引領下,龍溝小學的教師們充分運用智慧課堂新媒體設備,使得學生學習內容更加形象直觀、易于理解,學習形式變得有趣生動,優化了教學過程,提升了育人品質,提高了教學質量,學校先后被評為‘潁東區平安校園’‘口孜鎮先進單位’等。”口孜鎮中心學校校長陸賀虎對記者說。
做師生的“守護者”“貼心人”
“特崗計劃”為我國農村補充了大批教師,被譽為鄉村教師隊伍“換血的一代”。特崗教師招聘讓更多的年輕人“逆流”回鄉,加強了思想政治、體音美、科學、勞動、心理健康、信息技術、特殊教育等緊缺薄弱學科教師的補充,為鄉村教育奠定堅實的教師隊伍基礎。
2020年、2021年,龍溝小學迎來了三名年輕的特崗教師,1995年出生的華夏就是其中之一。年輕教師大多住在城市,為了讓他們有好的環境、心情愉快地安心教書,白振在校園設置了停車場、建起了小食堂,還找了一間空教室置辦了床鋪,供女教師們午休。
“去年,我和韋瑞老師剛入職,由于第一學期沒繳納工會會費,春節前沒有領到工會會員的節日慰問品,白校長主動提出把他的那一份給我們。無獨有偶,今年中秋節,兩位返聘教師、一位派遣制教師也同樣收到白振校長個人的‘心意慰問品’。”華夏說。
“一百多個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平時都不在身邊,孩子交由家里的老人照顧,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育他們如何做人做事。”白振說。
針對留守兒童,學校一部分教師會利用課后延時和周末時間為學生批改作業、輔導功課。同時,解決學生們無人照看、孤單等問題,為留守兒童建起一個“家”。
在白振的辦公桌上有一本“留守兒童檔案”,這本檔案放在隨手就能拿到的地方,一有空時,他就會拿來翻一翻,完善一下記錄。在檔案上,除了羅列著留守兒童的姓名、性別、年齡、住址等情況以外,還清晰注明了每個留守兒童的不同情況,如父母皆不在家的、單親在家的、父母離異的、平時表現好的、平時“問題”多的、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家庭經濟條件差的、現在的監護人等。
“節假日時,我和其他教師們還會經常性開展家訪活動,把每一個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去用心呵護。我留意到,有些學生缺愛,與人交往表現自私內向,也有的是因為祖輩寵愛,比較任性”。白振說,為了改變這些學生,他就地取材,開辟小菜園,為學生開展勞動教育實踐課。
“小菜園讓同學們拓展了戶外活動,不僅增強了動手能力,增長了見識,還收獲了更多的成效”。白振說,勞動教育達到了“1+N”的效果。
龍溝小學的大多數學生是留守兒童,多年來,白振一直堅持給在外務工的家長們發送孩子的照片、視頻,及時和他們溝通孩子在班級的表現。“為人父母,太能理解每一個家庭、父母思念孩子的感覺”。白振的手機里存著很多張班里學生的照片,記錄著他們的點點滴滴。
“白老師是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每天很忙碌,我們都非常喜歡上他的數學課,他常和我們下象棋、一起田間勞作,給白老師點個贊。”學生白璇說。
發現學生小花(化名)不善言辭,有自卑心理,白振主動找她談心,幫其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經過數次溝通鼓勵后,小花變得開心自信了,能和同學一起聊天玩樂了。“其實對留守兒童心理的輔導,比學習上的輔導更為重要,要誠懇對待學生,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讓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到他們真正需要什么,這才最為重要。”白振說。
寒來暑往,轉眼間,白振已經在龍溝小學度過了24年,他用心用情,幫一批批農村娃走向了遠方,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和更美好的未來,“教育就是服務,我對龍溝小學、對學生們的未來充滿信心,我會一直堅守在這里,一生做好教書育人這一件事就行了,我會看著學校變得越來越好。”白振說。
“白振堅守鄉村教育事業,用愛心和智慧點亮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展現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鄉村振興,教育不能缺席。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統籌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工作。鄉村教師就是學生們的‘提燈人’,也是阻斷代際貧困傳遞的‘擺渡者’,鄉村教育需要更多‘提燈人’和‘擺渡者’,以推動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化,讓每個孩子擁有公平教育的機會,這不僅僅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應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潁東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參軍告訴記者,潁東區教育局決定在全區教育系統內開展向白振學習活動。
白振和學生在一起
□通訊員武永生、本報記者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