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懷祥,全國首批首席技師、第十五屆全國技術能手,獲得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第五屆安徽省技能大獎等。日前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資料圖】
人物寄語
工作中的難題是沒有現成答案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在精益求精中錘煉過硬的技術本領。
“大家再加把勁,一點點往里面挪,千萬別磕磕碰碰損壞設備。”日前,在全國裝機容量最大的電廠——甘肅常樂百萬電廠項目3號機組汽輪機平臺上,中能建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師、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懷祥,正在耐心指導同事們為汽輪機穿轉子。
汽輪機轉子重達96噸、長達16米,王懷祥需要帶領團隊將其穿裝到直徑2.152米的發電機定子鐵芯膛腔里。轉子與膛腔之間間隙極小,施工精度達到了毫米級。滑板找中、轉子找中、吊點更換......王懷祥汗流浹背、全神貫注、有條不紊地推進一道道工序,最終實現整個穿入過程無一處碰撞、刮傷。
“汽輪機被譽為火電廠的‘心臟’,安裝質量直接影響火電廠今后的穩定運行,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王懷祥告訴記者,這是他安裝的第51套汽輪機組,今年也恰好是他入行的第30個年頭,他始終以慎終如始的態度,對待每一套機器設備的安裝。
1993年,21歲的王懷祥從部隊轉業,成為中能建建筑集團熱動汽輪機本體班的一名安裝工。
在實踐中,王懷祥發現一臺機組、數萬個零件,安裝精度之高必須“毫厘”必爭,遠比想象得更加復雜。他暗自下定決心,要一點點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都搞懂弄通。
為練就“刮瓦”這一入行基本功,他生生將自己的手掌練出了“松樹皮”模樣,只要雙手一摸一推,就能感受汽輪機零件0.05毫米的細微變化。
“光吃苦不行,還要有過硬的技術本領。”平日里,別人下班回去休息了,王懷祥就在現場研究設備,到班組翻看圖紙,回寢室查找書籍,實在想不清楚就向老師傅討教。
2014年,上海電氣引進技術195、196型汽輪發電機組受到市場認可。中能建建筑集團也連續承接了多臺該型機組的安裝。但該機組在結構、汽缸支撐方式與以往的汽輪機都有很大不同,一些同事犯起了難。王懷祥迎難而上,根據圖紙和技術要求,與廠家人員溝通,并結合實踐,總結出《上汽660MW超超臨界汽輪機安裝技術研究與應用》,榮獲全國電力建設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為公司創造經濟價值500多萬元。
自參加工作以來,王懷祥足跡遍及2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印尼、越南、柬埔寨、土耳其等10個國家,總裝機容量達1300萬千瓦,相當于安徽全省總裝機容量的六分之一。
今年2月6日,土耳其卡赫拉曼拉什省先后發生兩次7.8級強震。由王懷祥帶領團隊安裝的胡魯特魯電廠工程,距離震中僅110公里。在周邊多家電廠遭受嚴重損壞而停機的情況下,該電廠屹立不倒,并且電廠汽輪機在保持每分鐘3000轉的高速運轉下,最大振動僅為65微米,只有半根頭發絲粗細,主要性能指標創國際同類型機組先進。一時間,國內外紛紛為“中國質量”點贊。
“這幾年,國家對我們一線員工的關愛越來越多。今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更是對我的鞭策。希望今后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等平臺,我能帶動培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建造出更多代表‘中國質量’的優秀工程。”王懷祥告訴記者。( 本報記者 豐 靜 本報通訊員 李 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