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5月27日,秸稈深加工產業發展大會暨中央、省市媒體蚌埠行活動舉行。
會議發布了秸稈制糖高值利用技術及產業進展專題研究成果。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環發所有關同志介紹了秸稈制糖技術,揭開了秸稈命運翻身逆襲的全過程。
秸稈制糖指的是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將木質素與綜纖維素 (纖維素、半纖維素)分離,然后采用酶解糖化等方法將綜纖維素轉化為生物質糖的過程。這個糖,不僅可以食用,進一步轉化,還可以制作很多實用產品。
綜纖維素降解后可經酶解糖化生成混合糖 (五碳糖+六碳糖),再由不同功能微生物轉化為醇類、有機酸、糠醛類等糖平臺化合物,進一步轉化為燃料乙醇、聚乳酸、味喃聚酷等高值產品。
秸稈制糖的技術出現,改變了秸稈被焚燒的宿命。我國非糧生物質總量每年約20億噸,其中秸稈約9億噸,用秸稈制的混合糖替代糧食制的淀粉糖,可以生產2億噸生物材料和2億噸生物燃料,同時可以副產8億至10億噸黃腐酸有機肥,這樣以來,還能緩解糧食和石油危機。
蚌埠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生物基材料為特色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已建成發酵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4個,在生物基新材料領域授權發明專利500余件。
近年來,豐原集團以秸稈為原料生產混合糖聯產黃腐酸高效有機肥可用于種植蔬菜、水果、經濟作物等,有利于改善土壤有機質、建設高標準農田、減少使用化學肥料和碳排放。同時,秸稈制的混合糖替代糧食制的淀粉糖,可以生產2億噸生物材料和2億噸生物燃料。
來自中央、省直媒體深入豐原生物產業基地秸稈制糖聯產黃腐酸有機肥示范線、聚乳酸生產車間、豐原總部低碳生活體驗館參觀。
(朱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