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王鳴鏑
半月談記者在部分農業大縣調研發現,大規模秸稈還田10多年后,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地力提升,為糧食穩產高產奠定了基礎。同時,部分涉農經營主體反映,秸稈還田操作不當,致使一些地方農作物生長中的病害、蟲害、草害、凍害加劇,亟待引起重視。(7月3日 半月談)
“秸稈還田”不僅提高土壤肥力,改革土壤結構與功能,更有利于農田系統固碳減排,降低土壤污染,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可行性路徑。然而,由于秸稈還田操作不當,導致病蟲害加劇的問題卻不容小覷。
“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究其秸稈還田病蟲害加劇的原因,一有缺乏專業知識,不知道“如何還田”的“技術短板”,二有深翻土壤成本過高的經濟“小算盤”,三有秸稈數量大增導致難以消化的現狀,讓“秸稈還田”掉入形式主義“陷阱”,造成了病蟲害加劇的隱憂。
事實上,“秸稈還田”是秸稈資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也是最為經濟的方式,切不可因噎廢食。“秸稈還田”既要加大宣傳引導,更要加強技術指導,保證其科學性與規范性;既要加強秸稈禁燒的宣傳與監管,更要加大對秸稈還田的支持與鼓勵,對秸稈還田的農戶予以適當的補貼補助,引導農戶科學還田。與此同時,對病蟲害加劇的問題,要組織力量、科學攻關,切實解決病蟲害難題,為糧食穩產高產打下堅實的土地基礎。
常言道“凡事總是兩面性”,不論是退耕還林也好,還是秸稈還田也罷,都不過是解決當前問題所提出的對應舉措,不可能“十全十美”,更多還是要順應變化、守正創新、改進方法、優化完善。而今,面對“病蟲害加劇”的“難題”,既需要各級職能部門積極作為、主動擔當,規劃好藍圖、明確任務表、制定好路線、攻克好難關;也需要相關科研機構進行長期跟蹤研究,為耕作方式優化調整提供參考,提供動態有效的好方案;更需要廣大農戶積極行動起來,嚴格對標規范操作,將秸稈還田落到實處,切不可因為“蠅頭小利”,耽誤了糧食安全的“百年大計”。
用好“小秸稈”服務“大民生”。唯有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斷改革創新,圍繞秸稈綜合利用延伸產品線,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變“廢”為“寶”,讓“小秸稈”做出“大文章”,才是真正解決當前困境的“錦囊秘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