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現在有很多小伙伴對于清宮兵器方面的知識都比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編就為大家收集了一些關于清宮兵器方面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會喜歡哦。
[拼音]:Qinggong bingqi
[外文]:Weapons in Palaces of the Qing Dynasty
【資料圖】
中國清代皇家使用、玩賞、制造紫禁城內收藏的兵器。制作年代自世祖福臨至遜帝溥儀。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集當時冷、熱兵器之精華。
清宮兵器分為冷兵器和熱兵器。冷兵器分進攻性兵器、防御性兵器和雜兵器。進攻性兵器有:
(1)長兵器。有大刀、長槍、戟、矛、鏜、叉等,主要用于武科考試和大內城禁的陳設。
(2)短兵器。有腰刀、寶劍、匕首等,多為玩賞物。少數則用于象征權力的寶座旁和大閱、親征以及各種吉禮活動等特定場合。乾隆時制造的成批成套帶款識的刀劍,鍍金嵌玉,精美典雅。
(3)拋射兵器。有弓、箭。清統治者視“騎射”為“祖制家法”,所以這類兵器在清宮中為大宗,以供皇帝及子孫行圍習武。防御性兵器有盔、甲。皇帝、親王、兵丁所用等級分明,鐵盔、草盔、金葉甲、鐵葉甲、索子甲、棉緞甲種類齊全。乾隆時還用明代遺存舊料并參照盛京原樣,復制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甲胄。雜兵器有鞭、锏、錘、鉤、斧、節棍等。這些兵器大致與民間無異,宮內收藏,只為好奇。
熱兵器是指金屬型管形射擊火器。清宮火器主要是槍、炮兩大部分。火槍(鳥槍)有單筒、雙筒、滑膛、直線膛。前裝火藥和彈丸(鉛丸),有準星照門,依槍機發火。火繩槍是槍械發展初級階段最普通的火槍,也是裝備清軍的主要輕型火器。燧發槍是當時比較先進的火器,利用燧石撞擊或磨擦發火,有撞擊式或輪轉式兩種。擊發槍在清檔案文獻中稱“銅帽槍”,其火門采取完全閉鎖式,上裝含雷汞的銅質火帽,靠龍頭猛烈向下啄擊的力量,完成發火過程,它比前兩種槍更加簡便,射擊精度進一步提高,使古代火槍發展到頂峰。此外還有奇槍,后裝彈,按規定需常備有裝好火藥、鉛丸的“子槍”(雛型子彈),使用時“遞發之相續而速”,這是火器發展史上從前裝到后裝,即解決再次裝填的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嘗試,但它仍為火繩槍機。火炮分前裝炮和后裝炮兩種,均系粗火繩點火。前裝炮有長身管的銅、鐵重炮,也有短身管的臼炮和“輕利以便涉”的小炮,發射同口徑的彈丸或爆炸彈。后裝炮受明佛朗機炮的影響發展演變而來,清典籍上形象地稱為“子母炮”。它是由一門母炮和若干子炮組成。子炮實際上就是后來長體炮彈的雛形。子母炮又有純鑄鐵和鑄鐵鑲木把之分,前者利城防,后者便野戰。清軍前期使用的火炮,主要由中央制造配給。
清宮兵器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內務府造辦處遵旨制造,稱皇帝御用品或御制品,為數眾多,制造精良,是清宮兵器的主要組成部分;
(2)禁軍官兵如護軍營、前鋒營、驍騎營、虎槍營和儀仗隊用品;
(3)全國各地王公大臣以及藏、蒙、回、苗等少數民族首領的進獻品;
(4)中央政府與準噶爾、兩金川、新疆回部、臺灣等地戰爭的繳獲品;
(5)外國禮品,有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及日本、朝鮮、尼泊爾等亞洲國家所贈;
(6)清廷通過粵海關向國外的購置品,有些已被改造,如“荷蘭改鞘槍”。
清宮兵器的特點:
(1)典章制度化。清代幾部重要的國家典籍如《欽定大清會典》、《皇朝通典》、《皇朝文獻通考》、《皇朝禮器圖式》等,均用詳細的文字和圖形將各種兵器的取材用料、制式派場等嚴格地規定下來,不容有絲毫改動,以便永遠“劃一管理”。
(2)先進與落后并存。先進的不再發展,落后的仍然保留。《會典》記康熙帝“御用”有好幾種燧發槍,乾隆帝則一桿也沒有,康熙時啟用南懷仁用西洋法制造較先進火炮,到乾隆時卻毫無關于中央造炮的記錄。正是由于最高統治者的這種態度,裝備八旗軍和綠營兵的一直是弓矢刀矛、舊式火炮和火繩槍。中國的冷兵器與西方不同,長期與火器并存,幾乎同時退出古代戰場。
(3)注重裝飾,不惜工本。在一些刀劍、甲胄和槍炮上,大肆鑲嵌金銀、玉石、象牙、珍珠、珊瑚、螺鈿、寶石、犀角等名貴物品,工藝做法僅金飾一項,就有鍍、鎦、錯、包、鉸累絲等多種。乾隆時制造的第一批“天、地、人”編號的60把刀劍競用了10年之久,可謂精工細作。
(4)大多兵器都鑄、嵌、寫有標記、款識,有助于了解其時代、來源、性能、使用、造兵機構和最高統治的興趣愛好、行圍狩獵等活動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國內戰爭史、冶金鑄造史等方面的情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