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桂建明
隨著夏收的全面結束,農民收獲的小麥或在烘干,或在場地晾曬,或進了干燥塔,或入了倉庫,或賣給了客戶。種糧大戶們一面等著盤點今年的總收成,一面相互交流今年小麥種植的經驗。
(資料圖片)
“收成和去年持平”
“今年在市、縣農技專家的指導下,我的科學種田水平提高了不少,小麥實現了豐收。”6月23日,高青縣高城鎮大張村種糧大戶張善軍快人快語。他種了1000畝小麥,平均畝產545公斤,“我種的小麥受凍害影響不大,除了深耕旋耕、寬幅精播、冬前鎮壓、返青鎮壓等技術做得到位,每畝地還施了2100公斤農家肥,地力足,麥苗壯。”
6月21日,在桓臺縣索鎮街道睦和村,種糧大戶胡治勇帶記者爬上了他的智慧儲糧干燥倉。他打開倉頂的門,捧出一捧小麥:“看,這個倉滿了,裝了200噸。有了這個自動干燥倉,18個水分的小麥不用烘干不用曬,直接進干燥倉,可以比往年提前兩至三天收割,田間掉粒少、破損粒少,減損增收。玉米播種隨之也提前了,有利于今年玉米高產。”
胡治勇說,這樣的智慧儲糧干燥倉,是他收成好的秘密之一。胡治勇今年種了1270畝小麥,雖然經歷了去年11月下旬斷崖式降溫凍害,但影響不算大,“我主要種的是麥種,和種業公司交割了700畝的收成,其他的還在倉庫里,總收成數據還沒有出來。目前來看,小麥收成和去年持平。”
“我種地舍得投入”
胡治勇的底氣,來自于省農業農村廳專家組的測產數據。在他種的地中,有一塊是小麥高產示范田,經實打驗收,畝產為807.8公斤,“其他的地,畝產在600至650公斤之間。”
“每年氣候條件不一樣,收成有波動很正常。我種地舍得投入,比如整地,前年是深耕,去年是深松,都是25厘米以上,打破了犁底層,水肥供應的土層更厚了,同時促進了小麥根系下扎;玉米秸稈,我是粉碎兩遍,防止麥種遇秸稈懸空。播種,我用的是目前最先進的機器,在播種的同時,旋耕加鎮壓,打碎了大土塊,麥種與土壤充分結合,這樣養分吸收足,就不怕凍害。除了播種時鎮壓、澆越冬水,返青時我又給麥田鎮壓了一遍,進一步減輕了凍害影響。”胡治勇說,他的大田,都上了水肥一體化設施,水肥跟得上,另外他病蟲害防治搞得好,今年小麥一噴三防,4月底5月初搞了一次,5月中旬桓臺縣統一發的藥劑,又搞了一次。
胡治勇的話,得到了桓臺縣田莊鎮大寨村種糧大戶呂茂興的肯定。呂茂興補充說,小麥合理密植,也是高產的關鍵因素之一。他種了1500畝,其中1200畝土質較好,加上合理密植,今年畝產在600公斤以上。
高青縣木李鎮茹窯村種糧大戶茹會提醒說,是否舍得請大型先進播種機械,農機手干活時是否下力,都影響著今年的小麥收成。秸桿打不碎,土塊打不碎,播種后沒壓實,返青時鎮壓沒做,這樣的麥田,受凍害影響就很大。
單產高產的背后
今年我市小麥單產冠軍,出現在桓臺縣新城鎮逯家村的糧食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項目小麥高產攻關田。6月16日,省農業農村廳專家組實打驗收,該攻關田畝產830.1公斤,連續5年保持在畝產820公斤以上。 ?負責小麥高產攻關田的桓臺縣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中心高級農藝師王錫久告訴記者,他用的很多技術與種糧大戶一樣,關鍵是要將技術適時落實到位;高產攻關田選用的麥種,是山農42和濟麥28,屬中多穗型高產品種;一噴三防做了3次以上,特別關注了春季小麥根病防治;最重要的是,每畝地增施了500至1000公斤商品有機肥。
據悉,今年桓臺縣小麥種植面積31.5萬畝,全縣小麥克服播種期間強降水、冬季凍害等不利影響,實現了高產穩產。
“桓臺小麥單產高產背后的原因,地力是關鍵,秸稈還田提升了地力,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基本做到了全覆蓋;統一供種做得好,去年秋種全縣小麥統一供種面積25萬畝,以山農29、魯原502、濟麥22、濟南17為統一供種品種,全縣小麥統一供種率達到80%以上,為小麥高產穩產奠定了品種基礎;大型先進農機的使用,提高了整地和播種質量,去年秋種全縣小麥寬幅精播面積28萬畝,大型精量條播面積3.5萬畝,平均每畝播種17.8公斤,基本苗18.3萬畝,實現了一播全苗;春季分類運用肥水,促進了苗情轉化升級;病蟲害防治及時,組織農民開展小麥‘一噴三防’兩次以上,統防統治面積9.37萬畝。”桓臺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曉玲介紹。
目前全市小麥收獲已全部結束,夏糧再獲豐收,打贏了糧食生產第一仗,為全年糧食生產開了個好頭、起了個好步。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溯易說,今年夏糧生產上,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責任,將糧食生產抓在手上、放在心上,不折不扣地落實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充分調動起了種糧農民積極性,夏糧面積持續增加。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從播種開始,凝神聚力、攻堅克難,全過程跟進,全力以赴推進夏糧生產各項措施落實,有效地應對了極端低溫天氣對夏糧生產的不利影響,守牢了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控關,實現了“龍口奪糧、蟲口奪糧”。
編輯:孔鼎????????二審:王磊????????終審:李子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