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6月份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0%-%不變,但預計到2023年底將加息兩次,顯示出對經濟復蘇和通脹上升的信心。美聯儲加息的預期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元指數走強,美債收益率上升,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普遍承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國內端午休假期間,CBOT外盤由于多頭獲利了結,加上天氣前景有助于中西部干旱緩解,導致價格下跌幅度較大。6月27日,CBOT玉米、小麥和大豆期價全線下跌。截至當日收盤,CBOT玉米市場交投最活躍的12月合約收于美元/蒲式耳,跌幅為%;CBOT小麥9月合約收于美元/蒲式耳,跌幅為%;CBOT大豆11月合約收于美元/蒲式耳,跌幅為%。
加息預期影響價格
美聯儲的加息預期導致美元指數走強,截至6月28日收盤,美元指數報,較6月16日的上漲了%,由于大部分國際農產品是以美元計價的,美元升值意味著其他貨幣購買同等數量的農產品所需的成本增加,從而抑制了非美元區域的農產品需求。同時,美元升值也會刺激一些主要出口國增加農產品出口,以獲取更多的外匯收入,從而增加了農產品的供給。因此,匯率變動對農產品價格形成了負面影響。
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也反映了美國經濟復蘇的態勢,消費者信心和支出有所恢復,勞動力市場逐步改善,通脹水平有所上升。這些因素對農產品需求有一定的正面作用,然而,在當前的情況下,需求因素對農產品價格的支撐作用可能不足以抵消匯率和利率因素的壓制作用,因此,宏觀經濟因素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可能是復雜和微弱的。
天氣炒作持續升溫
自6月份開始,國際農產品市場天氣炒作持續升溫,這一階段是大豆、玉米生長的關鍵期,干旱和洪澇對作物的影響會在遠期合約的價格預期中體現。
1,美國中部地區降雨增多
美國全國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最新的72小時累積降水圖顯示,周三到周六期間美國中部幾乎所有地區將會出現一些降水。部分地區的雨量可能在英寸或更多。此外,未來8-14天的氣象預報顯示,在7月4日至7月10日期間,該地區可能比正常更為多雨。
從6月末到7月初的溫度和降雨情況來看,今年6月份美國大豆、玉米市場的干旱面積和強度均明顯低于2012年同期水平,同時7—8月是決定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CBOT市場交易商還需重點關注這期間溫度和降雨對作物生長的影響。
2,美國大豆、玉米作物狀況惡化
根據美國農業部周一的數據,美國玉米和大豆作物狀況已經惡化到幾十年來最糟糕的程度。大豆優良率為51%,低于一周前的54%,也是1988年以來的同期最低(當時美國遭受了歷史性的干旱)。盡管降雨前景改善,但需求形勢依然令人擔憂。
3,種植面積和庫存預測
在美國農業部周五發布美國種植面積報告和季度庫存報告之前,分析師平均預計美國大豆種植面積為萬英畝(略高于3月31日美國農業部預測的萬英畝)。分析師平均預期6月1日美國大豆庫存為億蒲式耳(較上年同期下降%)。
在天氣影響占據主導的當下,國際谷物市場遠期合約的供應炒作集中在天氣預期。但是,對于美國大豆和玉米的近月市場來說,影響其價格波動的核心因素還集中在出口銷售方面,而出口銷售的關鍵因素還是價格的競爭力。
4,出口面臨巴西競爭
美國大豆出口繼續面臨來自巴西創紀錄產量的競爭。一位分析師稱,巴西新豆大量上市,限制了對美國大豆的需求。巴西植物油行業協會Abiove將2023年巴西大豆產量預估從之前的億噸上調至創紀錄的億噸。
美國農業部出口檢驗報告顯示,截至6月8日,美國2022/2023年度玉米出口檢驗總量為萬噸,同比下降%。上周五公布的出口銷售報告顯示,6月15日當周,美國2022/2023年度玉米出口銷售凈增加萬噸,低于市場預期的均值。6月26日美國玉米出口到中國的到岸價格下調至329美元/噸,進口到中國的成本為2674元/噸,較節前的價格高點下降40元/噸,但是與市場預期的遠期巴西玉米進口到中國不足2000元/噸的報價相比,美國玉米仍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厄爾尼諾警報拉響
美國農業部6月供需報告顯示,美國農業部預估23/24年度,海外玉米產量為億噸,較上月幾乎持平;海外大豆產量為億噸,較上月持平;海外小麥產量為億噸,較上月上調1043萬噸。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發文稱,年內出現厄爾尼諾氣候現象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預計將帶來高溫和極端天氣,進一步影響糧食安全問題,多個主要谷物生產國和出口國將面臨風險。玉米、小麥、大豆等農作物產量雖較上月持平或上調,但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對農產品產生的影響不得不防。
綜上所述,未來是大豆等農產品作物生長的關鍵期,農產品價格可能階段性保持寬幅波動,需密切關注美國農業部報告、供需變化和天氣預測等市場因素,這對交易商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而根據芝商所的大豆期貨——CBOT大豆期貨(ZS)流動性充裕,可幫助輕松利用全球種植最廣的作物的價格波動獲利,或對沖價格波動的風險。
當前,越來越多亞洲客戶參與芝商所的農產品市場,尤其是玉米、大豆和小麥期貨市場,因此亞洲時段(即新加坡時間上午 8:00 至晚上 8:00)交易量明顯上升。 2022 年前三季度,亞洲時段玉米期貨的日均成交量 (ADV) 達到 43,000 手,與 2012 年相比復合年增長率為 11%。大豆期貨在亞洲時段的 ADV也從 10 年前的 21,000 手增加到今年 1 月至 9 月的 34,000 手。整體而言,玉米、大豆、小麥、豆粕和豆油期貨這五種主要芝商所農產品期貨的總交易量平均為 126,000 手,約占全球交易量的 15%,而10年前為 68,000 手和 9%。
2023 年一季度,能源、金屬和谷物等六個大宗商品市場的全球每日交易量達到約 220 萬份合約,其中亞洲時段約占該交易量的 15%。這一增長使亞洲客戶能夠部署跨商品交易策略,以實現投資組合多元化或利差機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