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上海6月8日電 (記者 陳靜)第四屆全國(海洋)環境微塑料污染與管控學術研討會8日剛剛在上海閉幕。自然資源部東海局局長黃海波表示,海洋界微塑料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探索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將為我們進一步化解海洋生態系統面臨的微塑料污染損害問題,更好地保護海洋環境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過去7年,中國的微塑料研究從無到有、攻堅克難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微塑料科研領域,如科技部海洋微塑料重點研發計劃的立項和實施,海洋微塑料標準化監測方法的研制等,相關成果直接應用于中國近海微塑料業務化監測以及南北極科考調查,并納入《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方案》《“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布設方案》。“我們國家塑料和微塑料研究的突破、對系列政策制定和實施的推動,令人振奮。”生態環境部國家海洋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說。
本次研討會由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市海洋湖沼學會、中國土壤學會環境微塑料工作組等單位聯合主辦。多所大學、科研院所、環境監測機構,以及涉及環境塑料和微塑料污染問題研究領域的知名教授與專家學者、青年學者、業界人士等500余人參加本次研討會。
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介紹,華東師范大學在海洋微塑料監測分析、源——匯過程以及生態風險評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和標志性創新研究成果,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國際合作研究中作出了貢獻,希望通過交流合作為推動中國的環境保護和治理做出更大的努力。
“人類認為海洋無限遼闊,并把海洋當作垃圾傾倒的主要場所。然而,隨著海洋垃圾在全球海岸迅速累積,因塑料垃圾而傷亡的海洋動物在世界各地不斷被發現,微塑料污染遍布全球各大海洋和極地。”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塑料循環與創新研究院院長李道季教授說,今年世界環境日仍將塑料污染治理列為主題。“在這一嚴峻背景下,各國政府、科學界、媒體、企業及非政府組織等利益相關方對于海洋塑料污染的認識和關注迅速增加。”
此外,中國科學家用扎實的實測數據有力回應西方媒體報道的關于我國塑料和微塑料排放通量過高的模型錯誤結果;在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重要平臺上的突出工作和發聲,極大提高了我國在塑料和微塑料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據悉,與會學者就海洋與陸域環境微塑料研究等涉及的可降解塑料:應用、環境過程、風險與對策;海洋微塑料分布特征、入海通量及輸運數值模擬等十個專題開展了充分研討和交流。
主辦方表示,本屆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海洋和陸地的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研究在循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有力地推動我國塑料污染治理、塑料公約應對與國際合作。(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