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搞機人,每天各種手機輪著用,誰兜里不揣上幾臺都不好意思出門。
伴隨著手機自由一同到來的,還有充電器的冗余,不知不覺中,手頭的充電器竟然比手機都多。
關鍵是吧,你還少不了它們,畢竟支持 150W 充電功率的機子,換個其他品牌的充電器,可能就只剩下 1 盧了。
(資料圖)
這可太憋屈了。
為啥換個充電頭就會有這么明顯的變化呢?
這是因為各個廠家都有自己的私有充電協議,橫亙在不同設備之間的是一道道人造天塹。
目前國內手機品牌基本是一家一個私有協議,不同的私有協議代表不同的技術路線,這里就不展開講了。
五花八門的私有協議帶來了一個極其蛋疼的后果,如果想激活手機的最大充電功率,就必須使用原廠的充電設備(充電器、充電寶)。
不然?1 盧慢慢充去吧~
也就是說,咱國產手機充電看起來很猛,可是一旦脫離了自家充電器,那體驗上就要大打折扣了。
比如 Find X6 Pro,手機本身支持 100W 快充,插上其他牌子的充電器,就只剩下六分之一了。
在私有協議之外,還有公有協議,就說高通的 QC 協議吧,目前已經迭代到了 QC ,支持 100W 以上的充電功率 。
大多數手機也是支持公有協議滴,只不過有點小氣。
還是以 Find X6 Pro 為例,手機本身支持 100W 快充,但 QC、PD 都只支持 18W。
是什么導致了目前這種狀況?
要是都用公有協議,那我的充電器咋賣?授權費咋賺?生態壁壘也不要了唄?
掙錢嘛,不寒磣。
私有協議繁多,快充互不兼容,不單單影響到了普通用戶的充電體驗。
為了匹配私有協議而生產的大量充電器,同樣會制造無數電子垃圾。
幸運的是,這一情況在近年迎來了轉機。
國家隊出手了。
2021 年 5 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華為、小米、OPPO、vivo 等大廠參與,共同制定了新一代融合快充協議(UFSC)。
某種程度上,UFSC 算是與 PD、QC 類似的另一個公有協議,它們之間的區別更多體現在一些細節層面,比如 UFSC 在供電端只支持 A 口,PD 僅支持 C 口之類的。
如今兩年過去了,UFSC 發展得如何了,是欣欣向榮,還是和之前的快應用聯盟一樣不了了之?
就在六月初,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召開會議,就融合快充技術第二階段的技術要求征集意見 。
看來 UFSC 還是有在穩步推進的,那我就放心了。
那么,目前市面上究竟有多少款手機產品通過了 UFSC 的認證呢?答案是 8 款。
作為第一代國產通用協議,UFSC 的意義還是蠻大的,利好消費者和環保事業不說,統一行業標準的作用更是利在千秋。
只是 UFSC 的發展必然會受到一定的阻礙,畢竟擋了手機廠商的財路,誰還給你好臉色看呢?
現在看來只有藍廠在認真推進 UFSC 的適配,其他家的動作更像是表面功夫。
還是希望廠商們都能積極參與吧,畢竟好的體驗應該是趨同的,這次的方向是真的對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