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對著孩子發出低沉或尖銳的聲音,這種聲音被稱為“媽媽語”或“嬰兒語”。這種夸張的說話方式被認為有助于嬰兒與照料者建立聯系,并學習音節和單詞之間的區別。
事實證明,海豚可能也這樣做。在6月26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稱,雌寬吻海豚在與幼崽交流時提高了哨聲的音調。這是第一次在非人類動物身上發現“媽媽語”,這種行為可能會增進親密關系,甚至促進學習。
【資料圖】
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喬治敦大學行為生態學家、寬吻海豚專家Janet Mann說,這些發現將促進動物交流研究的蓬勃發展,甚至可能為聲音學習的進化提供洞見,而聲音學習是語言的先決條件。
每只寬吻海豚都有一個“簽名哨”,其功能與人類的名字一樣。海豚用哨聲保持與其他海豚的聯系并傳達緊急信息。小海豚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學會了這些高音調的哨聲,但研究人員不清楚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小海豚還會學習母親、朋友和同伴的“名字”,并模仿它們來引起注意或尋求幫助。
幾十年來,美國佛羅里達州薩拉索塔海豚研究項目的科學家一直在薩拉索塔灣記錄成年雌海豚及其幼崽的口哨聲,并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研究人員將雌海豚及其幼崽集中到淺海網箱中一起生活2至6年。在評估海豚健康狀況的同時,科學家還通過特殊設備記錄下它們不間斷的哨聲。
“它們一直都處于聲波接觸中。”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生物學家、論文主要作者Laela Sayigh說,“我們不知道它們在交流什么,但很可能是‘我在這里,我在這里’。”
科學家從海豚哨聲數據庫中選擇了19只雌海豚。1984年至2018年間,這些雌海豚被記錄下了有幼崽和沒有幼崽時的情況。研究人員隨機選擇了20種哨聲進行研究。聲譜圖顯示了每種哨聲的輪廓和帶寬。
研究小組發現,所有雌海豚與幼崽一起時發出的哨聲頻率均高于它們獨處時。此外,它們也只有在與幼崽相處時才會發出稍低的頻率。研究人員表示,這些頻率較高和較低的模式產生了更大的整體帶寬,這與人類“媽媽語”的模式是一致的。
Sayigh說,她懷疑雌海豚的哨聲是否意味著壓力,因為另一項研究表明,有壓力的雌海豚會增加它們的哨聲頻率。而這項研究中的雌海豚并沒有這樣做。“這很像人類母親用高音調對嬰兒說話。”
眾所周知,嬰兒更喜歡母親的語言而不是成人的語言。研究人員還不知道小海豚是否更喜歡母親的哨聲。但對人類來說,這種說話方式似乎有助于嬰兒與照顧者建立聯系,同時學習語言的復雜特征和結構。
Sayigh說,到兩歲時,小海豚已經有了自己的標志性哨聲,所以它們的母親可能沒有教它們如何說出自己的“名字”。相反,她認為母親在用“媽媽語”提醒小海豚要注意,也許是為了更好識別專門針對它們的哨聲,同時增強它們之間的聯系。
(文樂樂)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300262120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