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各界對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的關切與日俱增。6月29日,第七屆中歐供應鏈創新高峰論壇成功舉辦,與會專家就產業鏈供應鏈趨勢等話題進行探討。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歐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橫店集團管理學教席教授汪泓在致辭演講中表示,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區域中心之一,在供應鏈規模、供應鏈配套、海外對中國供應鏈依賴度、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國際物流、數字化新基建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資料圖】
汪泓指出,雖然當前外部環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上升對我們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帶來了巨大挑戰,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也為我們開辟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新賽道,為“補鏈、延鏈和強鏈”提供了新的機遇。她強調,培育產業鏈供應鏈競爭新優勢,既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增強對國際循環吸引力和推動力的關鍵舉措。
論壇上,中歐供應鏈創新研究院正式啟動。作為中歐新成立的智庫,中歐供應鏈創新研究院旨在構建以供應鏈創新為抓手的產學研合作大平臺,整合內外部資源(需求與供應),實現多維度產出,助力國家、區域和學院發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教務長(深圳校區)、京東運營及供應鏈管理學教席教授、中歐供應鏈創新研究院院長趙先德在論壇現場公布了研究院的三大研究方向——“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供應鏈的綠色低碳轉型”和“中國品牌/供應鏈的出海”,以及重點的研究項目和社會活動。
趙先德表示,“研究院將向廣大專家學者,以及廣大校友和企業家開放合作,通過合作研究、案例開發、行業/產學交流活動、產學研合作等多種方式來探索多贏、共創未來。”他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歐供應鏈創新研究院將依托中歐教授和校友企業的優質資源,研究和推廣供應鏈的新模式、新做法,助力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的提升。
“(聚焦于制造)的工業互聯網固然重要,但產業互聯網能夠整合不同公司、不同環節的資源和能力,組成端到端的、能夠快速響應需求同時靈活組織供應的數字化供應鏈,這對中國當下的很多產業可能更有意義,未來的市場空間也更大。”趙先德說。
震坤行董事長兼CEO陳龍認為,智能制造生態的發展需要培養產業鏈“鏈主型”企業,根據不同的產業鏈特征,會有資源型、品牌型或渠道型的“鏈主”企業出現。“鏈主”或者說平臺型企業,需要定義產業鏈的價值分配,準確依據不同角色創造的價值來合理分配價值,也需要對規則和合理性有明確把握。而作為“非鏈主”企業,則需要將自身核心競爭力打造成數字化服務,通過這類更高效的服務來獲得自身收益,同時成為整個智能制造生態的一部分。
展望全球供應鏈的重構趨勢,陳龍呼吁“鏈主”企業帶領合作伙伴,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實現從“中國制造銷往全球”到“全球制造服務全球”。
浩方集團高級副總裁張莉認為中國外貿加工制造業當前面臨“龐大的供應鏈資源及生產研發能力被嚴重壓制和閑置”的局面,而破局方式之一是建立DTC(直達海外消費者)的商業模式,一方面基于對終端消費者數據的分析來洞察需求,驅動新品研發生產,另一方面通過流量和營銷側的運營來提高轉化。在張莉看來,這也是制造業轉型升級“贏”的根因所在——從成本紅利躍遷至品牌紅利,通過創新且有競爭力的新一代產品來贏得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