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行路街道開魯一村,有個“瓶子菜園”是不少居民心中的“寶地”。開魯一村黨總支通過對社區公共空間微更新、微改造,讓居民近享不一“young”的歸園田居,為老舊小區增添質感,基層治理增添溫度。
回應群眾需求,活用共建共治
開魯一村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主線,創新工作機制,通過“黨建+自治+團隊”的新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軸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廣泛聽取民意,在睦鄰廣場上“割出”地塊、盤活陣地,進行社區田園生活“瓶子菜園”建設。
(資料圖)
同時積極吸納綠植愛好者,組建“瓶子菜園”志愿者團隊,并劃分為4個自然小組,由園長、組長、指導老師帶領隊員共同參與菜園的周期管理。開展線上實時溝通和線下定期指導,協作分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睦鄰廣場煥然一新,“瓶子菜園”錯落有致、立體美觀。
由黨總支牽線搭橋,將小區內二十多位喜愛綠植的“發燒友”集聚在一起,成為“瓶子菜園”建設的主力軍;對接第三方社會組織,為“瓶子菜園”提供技術保障;發揮區域化黨建聯盟資源,與開魯新村第一小學共建,開展“大手牽小手”主題活動;開拓社、企、校三方聯動機制,形成社區治理共同體,在資源充分流動和共享中,不斷提升“瓶子菜園”的影響力。
如今,喜愛“瓶子菜園”的居民越來越多,他們將家中的可回收垃圾變廢為寶,發揮創意改裝成種植器具,一只只小瓶子種出了循環利用,更種出了活力生機。居民們還將餐廚濕垃圾進行有機肥資源轉化,全程參與到菜園建設當中,既見證了蔬菜生長的全過程,也實踐了共建共治的治理課題。
記錄“歡聲笑語”,點亮“熟人社區”
開魯一村的“瓶子菜園”已然成為小區里一道美麗風景,是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到“瓶子菜園”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這份愛心澆灌的成果,成了大家釋放壓力的“解憂樂園”。
這里還成為了小朋友們科普的自然課堂,孩子們可以認識不同的蔬菜,沉浸式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動手制作有機肥料,有了親近自然的難得體驗。
小菜園帶來的美妙連鎖效應遠遠不止這些,每當蔬菜成熟,在黨總支書記的帶領下,居委干部和團隊成員們或將豐收的成果送到社區困難群眾家中,或就地取材烹飪一桌綠色佳肴,與大家共享豐收的喜悅。
小菜園更成為居民間的情感紐帶,由“陌鄰”變“睦鄰”,居民也有了更多的歸屬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培育綠色公民,續寫“低碳環保”
為了更好踐行公益環保的概念,同時不影響居民的正常出行和生活,近日,一臺既美化環境又可以資源再利用的“雨水收集器”在睦鄰廣場西南角的綠化帶中建成。
通過連接開魯一村58號樓的雨水管收集雨水,儲水量1噸的容器足以用于日常“瓶子菜園”澆灌蔬菜使用,真正做到了雨天集水,晴天澆水,菜園見綠背后處處巧心思。
同心是故事的開始
攜手是溫暖的篇章
“瓶子菜園”
開辟睦鄰社區新模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