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底伊樂 劉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緊盯顯示屏,查看幾臺無人機飛行情況……這些天,杜永永一直忙著測試新研發(fā)的車載“移動機巢”。
杜永永是國網成都供電公司的電力工程師,致力于輸電線路的無人機智能巡檢和數字化轉型工作。從業(yè)6年里,他完成了成都2300多公里220kV骨干輸電線路無人機自主巡檢全線推廣,并榮獲2022年“成都工匠”稱號。
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對深入推進新型工業(yè)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yè)體系作出系統(tǒng)部署,提出強化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還要求加強無人機在電力巡檢、應急救災等領域的應用推廣。杜永永表示,他和團隊將持之以恒地探索數字化和無人機技術,創(chuàng)新智能化電力巡檢辦法,為我省電力事業(yè)發(fā)展不斷貢獻力量。
杜永永操作無人機完成電力巡檢。
用無人機代替雙腳,為電力巡檢插上智能翅膀
檢查操作系統(tǒng),調整無人機……9月8日早上8點半,杜永永如期來到錦江區(qū)輸電線路巡檢現場。杜永永在工程車中按下啟動按鈕后,兩臺無人機向兩個方向飛出,分別完成四基鐵塔的巡檢。“新型車載機巢是‘一巢多機’,一個人能同時操控兩臺無人機完成自動巡檢,巡檢效率將再次提高。”杜永永對試飛結果比較滿意。
而在6年前,輸電線路巡檢還要依賴工人的雙腳。2017年,杜永永研究生畢業(yè)后來到國網成都供電公司,后被分配到雅安巡線站,成為一名巡檢工。山區(qū)的巡線生活有些辛苦,一把鐮刀,一只水壺,杜永永每天要走三四個小時山路,才能完成大約五基鐵塔的巡檢。杜永永記得,2018年雪后的一次巡檢,同行的老師傅爬到半山腰就走不動了,杜永永頂著寒風完成巡檢后暗下決心,“要用新技術改變巡檢靠人走的老辦法”。
也是在2018年,杜永永偶然中接觸到無人機巡檢技術,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考取旋翼無人機駕駛證。同時,他發(fā)現無人機巡檢對規(guī)范操作和流程作業(yè)有很高要求,大面積推廣必須攻克自主巡檢技術。
于是,杜永永又花了一年多時間,鉆研測繪和遙感技術,率先在省內采用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及航線規(guī)劃技術,實現了無人機巡檢的“一鍵起飛、自主巡檢、自動返航”。杜永永告訴記者,目前成都電網2300多公里的220kV骨干輸電線路,全部實現了無人機自主巡檢,傳統(tǒng)需要人工近3個小時爬山巡視的桿塔,現在僅需要不到半個小時。
作為公司無人機巡檢技術的帶頭人,杜永永致力于無人機巡檢的推廣,他手把手培養(yǎng)了70多名電力巡檢飛手。2021年,他主持完成四川省總工會全省無人機技能等級題庫編制及實操評價,2022年他又完成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多旋翼無人機技術規(guī)范制定,把無人機巡檢技術推廣到省內更多輸電線路。
杜永永在工作中。
開發(fā)系統(tǒng)、運用AI識別 數字化賦能電力巡檢
“無人機飛起來還不夠,更需要一系列的數字化配套系統(tǒng)支撐。”杜永永表示,深入運用數字化前沿技術,才能充分發(fā)揮無人機巡檢的優(yōu)勢。
2022年,杜永永自學考取了阿里巴巴數字化管理師證書,并不斷加強信息系統(tǒng)設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學習。為了提升航拍影像數據的分析效率,杜永永和團隊搜集整理了20萬張無人機巡檢影像樣本,建起數據庫并訓練AI模型,實現了鳥巢、異物、銷釘缺失的智能識別,準確率達95%。他還將AI運用到鐵塔攝像頭監(jiān)控的分析中,實現山火隱患及一系列施工機具的智能預警,準確率超過90%。
“及時記錄反饋巡檢結果,需要研發(fā)專門的回傳系統(tǒng)。”杜永永表示,他梳理了輸電專業(yè)標準化的26項核心流程,并化身系統(tǒng)架構師,牽頭開發(fā)了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輸電移動作業(yè)APP,實現輸電線路巡視、檢測、故障記錄等8項核心業(yè)務的在線流轉。
針對輸電線路巡檢中的紅外測溫需求,杜永永成功主持研發(fā)了國網內部首款手持輸電智能紅外終端,并成功運用到小型無人機上,實現了輸電紅外測溫全流程在線管理、缺陷圖譜報告自動生成、數據自動回傳系統(tǒng)等功能,提高了紅外測溫效率和質量。
在多種技術賦能下,杜永永還組建了省內首個輸電智能運檢班,通過“無人機+視頻監(jiān)控+人工+多源感知在線監(jiān)測”立體巡檢新體系,輸電運維效率提升至原來的2.5倍。杜永永說,“數字技術和無人機技術在電力巡檢中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我會潛心鉆研新技術,為四川電力事業(yè)發(fā)展持續(xù)貢獻工匠智慧。”
(圖片和部分視頻素材由受訪者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