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制表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耿倩 胡金華 上海報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發售五天就結束募集,易方達、招商、廣發、富國、匯添富、南方、工銀瑞信、大成等8家基金公司旗下首批碳中和ETF在市場吸金164.18億元人民幣,33.13萬戶投資者踴躍認購。
6月30日,距離首批碳中和ETF正式獲批已滿一周年。一年內,該類產品市場表現如何?規模、份額是否有所增長?曾經大火的“碳中和”概念是否依舊受到投資者歡迎?
對此,《華夏時報》記者搜集了相關數據,整理出一份一周年“成績單”。遺憾的是,首批8只碳中和ETF表現并不及預期。但業內人士仍舊看好該板塊未來前景,機構指出,“碳中和”已成為全球發展共識,伴隨著國家“雙碳”目標的制定,對“節能減排、綠色環保”成長路徑的探索,將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份額、規模減小近半
2022年6月28日,易方達、招商、廣發、富國、匯添富、南方、工銀瑞信、大成等8家基金公司旗下首批碳中和ETF產品正式獲批。
2022年7月4日,首批8只碳中和ETF正式發售,5天內便全部結束募集,最終有效認購戶數33.13萬戶,總募集規模超164.18億元,曾一度引起市場熱捧而成為“小爆款”。
截至目前,距離“小爆款”正式獲批剛好滿一年。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數據時發現,一年內,首批8只碳中和ETF規模均縮水超過50%。截至6月28日,首批碳中和ETF最新規模為74.06億元人民幣,較剛成立時的164.18億元縮水了54.89%。具體來看,每只產品都比一年前剛成立時的規模跌去了超過50%。其中大成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下稱“大成碳中和”)減少的最多,一年內規模減小了62.99%。匯添富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跌去了58.97%。
從最新產品規模來看,易方達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規模最大。截至6月28日,該基金最新規模為20.76億元人民幣。大成碳中和ETF規模最小,僅剩下2.04億元的規模。
與此同時,首批8只碳中和ETF基金份額出現大幅下降。截至6月28日,首批碳中和ETF最新總份額為84.50億份,較剛成立時的164.18億份縮水了48.53%。具體來看,最“慘”的大成碳中和份額從551百萬份縮減至230百萬份,縮減比例為58.21%。同時,匯添富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份額縮減53.41%,廣發基金縮減51.35%,招商基金縮減50.61%。易方達基金減少的最少,但也達到了42.45%。
《華夏時報》制表
談及首批碳中和ETF自去年7月初成立以來份額和規模雙雙大幅縮水的原因,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可能是因為投資者對碳中和行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有所擔憂。碳中和行業面臨的政策風險、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較高,投資者可能對行業的長期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存在疑慮,因此選擇減持或贖回基金份額,導致基金規模的縮水。”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受到份額縮水以及基金份額凈值下降的雙重影響,基金規模進一步發生下降。對于跟蹤行業板塊的ETF基金而言,資金階段性的流入與流出也屬于正常現象。
首批8只業績跌超18%
從業績來看,經過一年的發展,首批8只碳中和ETF表現也不理想,回報率均為負,且均跌超18%。截至6月28日收盤,廣發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成立以來回報率為-20.18%,南方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回報率為-20.10%,易方達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則跌去了20.06%。
值得注意的是,份額和規模縮水最多的大成碳中和反而收益下降的最少,成立以來僅下降了18.26%。
《華夏時報》制表
此番業績集體下降,可能其跟蹤的指數有關。據悉,這8只碳中和ETF都跟蹤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下稱“SEEE碳中和指數”)。該指數從滬深市場中選取100只業務涉及清潔能源、儲能等深度低碳領域,以及高碳排放行業中減排潛力較大的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以反映滬深市場中對碳中和貢獻較大的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
數據顯示,SEEE碳中和指數近一年內持續下跌。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29日,SEEE碳中和指數已經從去年6月30日的2184點跌到了1666點,累計下跌14.37%。
從指數收益表現來看,該指數的收益不僅跑輸了其他碳中和指數,也跑輸了主要寬基指數。去年6月30日至2023年6月29日,Wind新能源指數下跌超過2.63%,Wind碳中和概念指數漲幅超過1.32%。上證指數、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一年內分別跌超0.13%、6.59%、1.42%。而SEEE碳中和指數則在一年內下跌了14%還多。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指出,由于碳中和指數中新能源行業占比較高,近一年新能源板塊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估值回調,因此跟蹤碳中和指數的首批碳中和ETF近一年的業績表現也相對一般。
此外,首批碳中和ETF業績表現較差還可能跟投資者認知有關。張雪峰指出,碳中和主題投資相對較新,市場對其理解和認知程度較低。投資者可能存在對碳中和概念的不了解或不確定性,導致需求不足,影響基金表現。其次,碳中和行業本身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包括政策風險、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等。碳中和企業的盈利模式和商業前景仍在探索中,投資者可能對行業的長期盈利能力持謹慎態度。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碳中和板塊未來的發展趨勢仍然值得關注。張雪峰稱,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重視和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碳中和行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政府的政策支持、企業的轉型需求和消費者的環保意識都將推動碳中和行業的發展。未來,碳中和企業將面臨更多的投資機會和市場需求,同時也需要解決技術、成本和監管等方面的挑戰。投資者可以關注碳中和行業的龍頭企業,同時對行業發展的長期趨勢和政策環境保持關注,以把握未來的投資機會。
機構表示,“碳中和”已成為全球發展共識,伴隨著國家“雙碳”目標的制定,對“節能減排、綠色環保”成長路徑的探索,將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引擎之一。碳中和的實現將圍繞能源轉型、低碳交通等方面展開。在能源轉型方面,隨著硅料價格不斷回落,預計全球光伏市場將持續高速增長。在低碳交通方面,財政部延續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全年銷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隨著以碳酸鋰為代表的原材料價格企穩,產業鏈利潤將迎來重新分配,行業增速有望遠高于此前市場預期,有望驅動碳中和板塊快速增長。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