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險企推出大灣區專屬重疾險,如何利用大灣區的區位優勢探索保險產品創新又掀起業內的廣泛討論。隨著大灣區企業、居民往來日趨頻繁密切,帶有民生保障和服務性質的灣區保險產品體系或是打通三地金融市場的“撬點”。
以前身邊總有很多市民前往香港、澳門買保險,因為香港保險業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擁有成熟的發展體系,自由的定價權加上優越的醫療條件,港澳保險產品在特定的時代風光無限。但內地保險市場費率改革后,服務、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赴港澳買保險的熱度逐年下降。據統計,疊加疫情沖擊,去年內地訪客赴港買保險新單保費同比下降84.3%,內地訪客的新單保費占個人業務總額的5.1%。
在《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中,提出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這意味著在“跨境理財通”出臺后,“跨境保險通”有望落點。業內人士認為是一系列具體的產品形態,灣區重疾險就是一種小小的嘗試。
根據政策要求,內地險企發布的粵港澳專屬產品的銷售區域除港澳外,覆蓋廣州、深圳等9市,也可擴展至廣東省全域;費率厘定上,跨境產品主要基于粵港澳大灣區內醫療健康和商業保險經驗數據定價,保額上限可適度提高與港澳接軌,來充分體現產品費率的地域特色。對此,多家保險公司響應號召,加緊研發,太平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平安人壽等保險公司陸續推出相關產品。
據代理人介紹,與全國版重疾險相比,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專屬重疾險在定價費率上有一定優勢。因為大灣區內整體的重疾發生率比全國要低一些,人口結構相對年輕,因此較全國通行產品低10%左右,具體取決于各家公司產品保險責任差異。
此外,區域類保險針對于特定區域人群,具備特殊的定價考量和特色優勢。大灣區癌癥分布中,患直結腸癌、鼻咽癌比例較高;鼻咽癌在廣東和香港地區的發病率占全國半數以上。而像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后遺癥等疾病,灣區發生率又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針對上述高發疾病,各家保險公司加額外給付責任,有的還選擇雙倍賠付。
代理人表示:“無論被保險人在內地還是在港澳地區,只需要在認可醫院的專科醫生和港澳地區注冊的專科醫生確診疾病,滿足合同約定的條件,就可獲得賠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重疾險的輕癥賠付比例在30%左右,而一些大灣區多倍重疾險設定的輕癥賠付比例為20%,對比之下賠付比例降低,輕癥客戶得到的保險金不是很多。另外,大灣區重疾險保費繳納年限最長為20年,一般重疾險最長期限30年,消費者經濟壓力更大。
業內人士認為,跨境支持灣區保險互聯互通,勢在必行。但是大灣區保險產品才剛剛起步,三地保險市場還未完全打通,消費型或保障型的保險產品先行靠攏,投資型的再逐步放寬額度。全國性重疾險和大灣區專屬重疾險各有優勢,選擇面變廣對消費者來說再好不過了。(記者 邱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