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陜西省保險協會獲悉,近期陸續接到消費者和金融機構反映,一些組織或個人通過社交及網絡平臺、電話、短信、廣告宣傳等方式發布“代理銀行保險投訴全額退費、退保”信息,誘導、誤導消費者,行“非法牟利”及其他違法行為之騙局。省保協特向廣大保險消費者發布警示信息:該類惡意行為或使保險消費者陷入支付高額代理費、喪失原有保險保障的雙重風險,面對類似信息,大家應提高警惕、切莫輕信。
套路
“惡意代理退保”伎倆看這里
省保協工作人員介紹說,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從事“惡意代理退保”不法活動的人員,主要由個別離職的保險銷售從業人員,個別代理中介機構人員和涉黑、涉惡團伙成員構成。其常見的“套路”和手段,主要有以下四種。
首先,是以牟取高額利益為目的,冒充監管部門或保險公司工作人員,或以與監管部門合作的名義,打著“專業保險維權”幌子,通過微信、網絡購物平臺、網絡小視頻平臺等渠道,向消費者發布“全額退保”虛假信息,煽動消費者委托其代理“全額退保”事宜。
其次,鼓動消費者向監管部門實施格式化舉報投訴,唆使消費者向業務員“釣魚取證”。
第三,有意阻止消費者與監管部門、保險公司直接溝通,試圖切斷消費者正常維權通道,從而騙取客戶高額退保費用。
最后則是“圖窮匕見”——通過選擇性告知、“踩一捧一”的形式,誘導脅迫保險消費者退保后購買其推薦的其它理財產品,甚至是來路不明的“外國上市公司股票”,再次牟利。
風險
“惡意代理退保”全程陷阱多
“對保險消費者而言,惡意代理退保全過程中暗藏著諸多風險點。”省保協工作人員表示,“代理退保”通常要求消費者提供身份證、銀行卡、保單、電話號碼等個人敏感信息,此類信息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被非法利用并遭受損失。
其次,退保使保險消費者失去原有保險合同的風險保障,再次投保時面臨等待期重新計算、年齡增長帶來保費增加的風險,也可能因為消費者身體健康狀況、超過承保年齡等原因被保險公司拒保,甚至可能因不誠信行為被列入保險承保“黑名單”。
第三,消費者需向“惡意全額退保”代理人支付高額的“咨詢費”“代理費”等費用,如不支付,甚至可能遭到黑惡勢力的騷擾。保險消費者退保后可能被誘騙、脅迫購買所謂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再次遭受經濟損失。
對策
認準合法咨詢、維權途徑
省保協工作人員提示,大家在保險消費過程中,應認準合法途徑。比如,從正規渠道查詢識別所接觸保險公司的統一客服電話、官網、官微、營業場所;行業協會、調解中心的咨詢電話,以及屬地銀行保險監管部門投訴舉報電話,也都是公開可查的,遇事應通過此類正規渠道進行咨詢和維權,切勿輕信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語,以免落入層層陷阱遭受不應有的損失。(記者 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