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改革滿“周歲”了。近日,銀保監會披露車險綜合改革數據顯示,啟動車險綜合改革以來,已累計為我國車險消費者減少支出超過1700億元。88%的消費者保險支出下降。不過,受車險綜合改革影響,2021年國內財產險市場保費增速顯著低于歷史年度復合增速,非車險業務保費增速較上年有所提升,占比已提升至接近五成。有分析指出,非車險業務尤其是新興業務領域,更考驗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
“雙降”與“雙升”
根據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0年9月19日啟動車險綜合改革以來,已累計為我國車險消費者減少支出超過1700億元,車險市場呈現保費價格、手續費率“雙降”和保險責任限額、商車險投保率“雙升”的新局面。
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車輛平均所繳保費2774元,較改革前降低21%,88%的消費者保費支出下降。其次,費用水平大幅下降,截至7月末,全國車險綜合費用率、車險手續費率、車輛業務及管理費用率同比分別下降11.8%、7.3%、5%。交強險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保障水平由改革前的12.2萬元提升至20萬元,商業第三者責任險平均保額提升56萬元,商業險投保率由改革前的80%上升至86%,風險保障程度顯著提高。
與之對應的是,保險公司的車險保費收入下滑,給公司短期經營帶來壓力。數家上市險企披露的數據都反映出,受車險綜改影響,保費收入有所下降。以最具代表性的“老三家”為例,今年上半年均遭遇了車險保費同比下降、綜合成本率上升的挑戰。其中,去年9月以來,人保財險的車險保費收入一直處于下行趨勢;今年8月單月,人保財險的車險保費同比下降10.8%,依然延續負增長趨勢。
“壓力”與“挑戰”
面對車險經營“困境”,一大批財險公司開始拓展非車險作為新的增長極。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1年前7月,車險保費同比下降8.8%,非車險保費同比上漲14.2%,一負一正,車險業務占比降為51.8%,非車險升至48.2%。
不過,隨著各保險公司加快布局非車險,非車險業務的利潤空間也被擠壓。如太保財險今年上半年非車險保險業務收入為369.19億元,同比增長28.6%;綜合成本率為99.9%,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
“車險業務偏標準化,市場門檻相對較低,而非車險業務尤其是新興業務領域,更考驗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需要提高各級機構、各渠道的非車險業務專業化程度,進行有效管控。”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保險人士向新快報記者指出,隨著車險綜合改革的持續實施,發展非車險業務幾乎是財險公司的必然選擇,但并非發展非車險業務就能緩解車險綜改帶來的壓力。
上述人士認為,隨著車險綜合改革的持續實施,中小財險公司的下半場,更需要聚焦在特定險種領域、行業或地域,深耕細分市場,推動專業化、精細化發展,積累專業能力,在細分市場建立市場競爭力。(記者劉威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