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發布1月保費公告顯示,三家險企壽險保費收入分別同比增長30.2%、-1.1%、3.6%。今年“開門紅”臨近收官,新快報記者梳理發現,監管趨嚴、業績承壓之下,養老年金險賽道出現,儲蓄類險種因其保本理財的屬性收獲不少大額保單,“主險附加萬能賬戶”模式仍為產品主力。
養老年金險最受關注
保險行業的“開門紅”如同電商行業的“雙11”,險企會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期間推出一批主打儲蓄和理財的保險產品,作為行業重點的銷售節點。部分險企“開門紅”的保費收入,可以占到全年收入的一半。
“其實每年的‘開門紅’產品多是儲蓄險,包括年金險和增額壽險,這類產品才能沖大規模保費。”一位資深保險經紀人告訴記者,養老年金險是今年較受關注的產品之一。
今年“開門紅”期間,不少大型險企推出了養老年金險產品。如平安人壽發布了一款3年/5年交費的“御享財富養老”年金險產品,投保范圍為57-75周歲的男性及52-75周歲的女性,保障期限為10年/15年。作為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保險公司,中國人壽有一款針對60-75周歲的年金保險,人保壽險則上線了采取賬戶式管理的養老年金保險產品。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指出,在老齡化加速和養老保障制度的第一第二支柱不足的情況下,作為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年金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而且社會對此的需求是長期的、可持續的,只要保險公司提供的產品具有吸引力,需求會聯系增長,形成正反饋的良性循環。
一家國有銀行的銷售經理告訴記者,在利率下行的情況下,可長期鎖息的增額終身壽險是較好的儲蓄工具。某大型壽險公司的保險代理人陳華也表示,利率鎖定、復利增值、強制儲蓄是保險理財的優點。
在養老保險產品供應增加的同時,今年“開門紅”儲蓄險產品預定利率較往年有所下降。陳華和多位保險經紀人均向記者表示,“每一年的利率都比前一年差些,未來可能還要降。”
近年來,監管一再強調險企關注利差風險問題。日前,銀保監會在人身險和長期險新規的征求意見稿中就要求,萬能險和分紅險將只保留兩檔利率演示,投連險的利益演示仍分三檔,為樂觀、中性和悲觀。但有銀行經理表示,目前保險產品是穩健理財的好選擇。
“開門紅”業績增長不容樂觀
“‘開門紅’有許多客戶咨詢購買理財類的保險。”陳華表示,客戶購買的年金險多是每年交費2萬元或3萬元,但也有不少每年交費500萬元、1000萬元的大額保單。“開門紅”收官臨近,他預計團隊里八成的人可以完成銷售產品、參與活動等任務指標。
有壽險公司分區經理向記者表示,雖然客戶養老、理財需求火熱,但行業仍處于轉型期,預計公司今年“開門紅”業績將同比下降近三成。另一位險企人士指出,疫情對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帶來影響,一方面,中高收入人群保險需求增長帶動“開門紅”大額保單成交;另一方面,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保險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普惠型產品會更受青睞。在去年行業隊伍和業績呈負增長的情況下,“開門紅”業績增長不容樂觀。
上述險企人士均表示,從“開門紅”可以看出,代理人隊伍的專業性仍需提高,這也是險企在轉型期間面對的挑戰之一,未來要更加注重金融、稅法等方面知識的培訓。(記者林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