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該如何科學投保?女性專屬保險產品保障夠了嗎?投保思路了解一下
在“她經濟”時代的引領下,多家險企接連推出多款女性專屬保險產品。婦女節將至,相關保險產品開始預熱。“有的追求獨立,有的規劃未來,越來越多女性開始利用保險為自己、為孩子、為家庭加一份保障。”明亞資深銷售總監馬敏玲告訴新快報記者,隨著經濟發展,女性消費力增強的同時趨向理性,保險意識逐漸增強。
報告顯示
女性出險率更高且保額不足
“市場需求是保險公司推出產品的重要導向之一。”某大型險企一位保險代理人告訴新快報記者,隨著現代人重疾高發以及女性獨立意識增強,在“她經濟”的影響下,險企衍生出“她保險”的發展思路。
“如今的生活節奏快,一些疾病高發,我也買了女性專屬的疾病保險。”去年剛大學畢業的廣州市民吳女士向新快報記者表示,因為自己收入不高,所以優先選擇了重疾和意外的保障。
2021年各家險企的理賠年報顯示,重疾和醫療理賠通常占比最大,當前消費者重疾高發但保障相對不足,其中惡性腫瘤占重疾理賠比例最大。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比男性在重疾方面更容易出險,女性高發的惡性腫瘤為甲狀腺癌、乳腺癌、肺癌等。
富德生命人壽、國聯人壽、中意人壽等險企的報告顯示,女性重疾理賠比例均超過60%,其中,國聯人壽的女性重疾理賠占比達69.35%,即女性賠付件數是男性的2.26倍。
泰康人壽報告顯示,5萬件重疾險賠付中,惡性腫瘤賠付超過一半,其中甲狀腺癌賠付數第一,而在廣東,鼻咽癌和乳腺癌賠付尤為突出。從近三年來看,重疾險均保額呈下降的趨勢,從2019年的15.5萬元降至2021年的15.04萬元,與惡性腫瘤8萬-150萬元的花費區間(含器官移植費用)相比,保額不足尤為凸顯。
平安人壽報告指出,40-61歲人群重疾賠付占比超其他年齡段,家庭頂梁柱更需足額的重疾保障,才能有效抵御風險。在惡性腫瘤賠付占比中,女性和男性的比例為69∶31,女性更需配足保障,做好定期篩查。
“她保險”
保障更具針對性,但保費更高
新快報記者注意到,特意在節前推出全新女性專屬保險產品的險企并不多,更多險企將該類產品的開發、推出常規化。在“她經濟”時代的引領下,女性專屬保險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在眾多的女性專屬保險產品中,重疾險和醫療險是市場的重點產品,雖然保障范圍已經涵蓋多種女性高發特疾,但仍存在賠付額較低、賠付次數較少等問題。
從目前來看,消費型重疾險是當中頗受青睞的產品之一,這類產品保障范圍廣,可覆蓋乳腺、子宮、宮頸等女性癌癥高發器官,投保年齡限制大多為18-50周歲,部分還囊括高危疾病檢測、HPV疫苗代預約等服務,保費依據不同保障計劃多在數十元至數百元不等。
永安財險推出的欣守護女性特定疾病保險是當中的典型產品,該款產品投保對象為18-50周歲女性,保障范圍涵蓋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等高發女性特疾,無免賠額,附有HPV疫苗代預約增值服務。該產品為不保證續保產品,等待期為90天,保障一年的保費依據不同年齡和計劃在60-1442元之間,但最高賠付僅為20萬元。以30歲女性為自己投保選擇20萬保額為例,上述保險保費為548元,某互聯網保險平臺推薦的一款消費型重疾險可覆蓋100種重疾,再加6萬元的輕癥保險金保障,僅需保費234元。
終身重疾險方面,華泰人壽有康乃馨女性終身重疾險,該產品投保對象為18-60周歲女性,針對乳房惡性腫瘤、卵巢惡性腫瘤等10種女性特定疾病可兩倍賠付保額,但重大疾病僅賠付一次。記者了解到,市場上的終身重疾險的重疾賠付一般可選3-5次。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孕期女性的保障也引起了部分險企的關注。如平安健康推出孕媽專屬的百萬醫療險專保孕期產后的24種嚴重妊娠并發癥,日前中再產險、人保財險等險企聯合推出國內首款婦幼罕見病專屬保險“罕佑保之婦幼保”。
此外,還有部分保險公司持續打造女性專屬意外險產品,如眾安保險推出的女性尊享百萬意外險,京東安聯推出的百萬玫瑰意外保障計劃。
“切勿撿了芝麻丟西瓜。”一位保險經紀人向記者表示,作為特定保障的女性專屬保險,尤其如上述消費型的保險,僅保障一年,產品穩定性不足,同時最高20萬元的保額對于重疾賠付來說并不足夠。另外,特定保障給予了消費者一種安全感的錯覺,但實際上,基礎保障還完全沒覆蓋。對于消費者來說,此類保險更加適用于有特定需要的人群,或是一般人在滿足基礎保障需要后做補充之用。
“特定保障猶如一把雙刃劍。”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女性專屬保險保障將患病率較低的部分疾病剔除了,針對性的確更強,但也因如此,承保風險較高使得險企不會將保費定得太低,保障力度也不充足,部分處于試水階段的新產品未來可能還會根據理賠情況調價。
投保建議
女性投保意識更強
先保人再保錢是前提
“女性客戶買保險更像是買了一份安全感,我的客戶在個人疾病和養老的保障咨詢比較多。”上述代理人說。
明亞保險經紀廣東分公司的2021年承保報告顯示,投保人年齡中,21-30歲和31-40歲分別占了30.8%和58.7%,從性別來看,女性占比為71.1%。馬敏玲告訴新快報記者:“我接待的客戶近八成為女性,相比于男性較為冒險的思維,女性更多會偏向于穩健的投資。除了個人的保障,很多已婚女性往往還會考慮整個家庭的保險配置,特別是孩子未來的教育資金。”
馬敏玲表示,近年來,人們的養老理財意識不斷增強,保險產品因其保本理財的屬性受到部分女性客戶的青睞,尤其是35-45歲的女性客戶,一般選擇年繳費5萬-10萬元,交費時間多為10年或20年。
馬敏玲介紹,業內通常將壽險、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四大塊稱為基礎保障,而作為進階的儲蓄險,可以實現強制儲蓄、穩健的中長期理財、養老規劃工具、定向傳承財富給孩子、作為孩子的財商教育工具等目的,具體規劃要看每個家庭的實際財務狀況和想法。
對于工作不久的單身女性,馬敏玲認為,可以優先配置重疾險、醫療險和意外險,等未來經濟條件允許時,再選擇性配置壽險以及提高前述保障的保額。
對于已婚女性,馬敏玲建議,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應該先將基礎保障配齊,再考慮保險理財。
若考慮整個家庭的保險需求,以普通家庭一家四口為例,一般建議先保人,再保錢。保人的支出一般占家庭年收入10%-20%不等,優先配置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夫妻兩口的基礎保障,孩子則優先配置除壽險以外的基礎保障。保錢的,目前市場上以年金險和增額終身壽險產品為主,前者資金目的明確,日后定時返還,后者帶有些許壽險杠桿,一般中后期復利增值能力突出。
在保險理財方面,馬敏玲建議,若資金目的暫不明確,可配置資金提取相對靈活的增額終身壽險,實現資金持續復利增值,安全穩健。但需注意的是,儲蓄型的保險周期較長,資金靈活性有限,交費期前退保一般會有本金損失。(記者林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