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什么時候能像好萊塢一樣?中國電影的質量為何參差不齊,口碑懸殊巨大?為何很多人說中國是影視大國,但并非影視強國?面對這一連串的疑問,宋歌如是說:“好萊塢電影成為世界標桿,他的優勢究竟在哪里?所有的問題似乎都開始指向一個方向:“中國影視的工業化!”
從中國電影市場不斷發展以來,電影工業化的口號便頻頻被提及,但若干年過去了,我們似乎并沒有感受到太多“工業化”的趨向。2017年《戰狼2》一炮而紅后,人們紛紛討論起建構中國工業化體系的可能;“工業化”三個字更是出現在近幾年幾乎每一場電影節、電影論壇上,許多頭部公司都強調要發力工業化;而到了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的大爆則讓很多人驚呼:“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大門已經開啟。”
中國電影產業真的開始邁入工業化時代了嗎?在一次采訪中,宋歌給出了一個相對保守的回答:“當年拍攝《流浪地球》時,我們工業化不足的時候就是靠人肉填的,我們的經驗不是很多,但是教訓很多。拍攝這部電影讓我意識到,中國電影工業化還是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
工業化催生專業化,專業化助力品質化,這就是好萊塢經久不衰的根本。不止是電影,美劇也類似,行業標準的建立與完善也成為中國電影工業化道路上最大的障礙。
疫情之后,影視行業接連遇冷,反而也暴露出影視工業化進程當中存在的短板與不足。在疫情防控下,電影產業的堅持與改變迫在眉睫。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現有的電影產業發展格局和國際協同模式,也讓眾多國際電影人重新思考電影工業的未來在哪里?電影從業者的未來在哪里?宋歌認為,“新冠肺炎疫情讓全世界電影人都面臨嚴峻的挑戰,但中國電影對于國際化表達的積極借鑒與探索,讓我們的電影市場充滿希望。觀眾對于電影的需求不會變,只要創作者能在內容、品質上做到更好,讓觀眾通過看電影體驗到獨一無二的享受,電影就能生存下去。 ”
在具體操作方面,宋歌也強調,務實精神和對電影的敬畏之心尤為重要。“對于民營企業而言,最大的務實來自于兩方面,一是拍攝水準要達標,二是成本要節約,必須找到一個能夠兩者兼容的創作點和制作體系。而在創作方面,對電影的敬畏之心能夠讓創作者從一件件具體的事做起,堅持一生。”
歸根結底,工業化是大國影視文化產業輸出的必由之路,而工業體系的建設則依賴于影視人才隊伍綜合素質的提升,影視從業人員專業化提升和疫情過后,隨著影視市場的不斷規范與調整,相信影視市場會迎來一場全新的蛻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