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發布2022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數據,中工集團九鋼綠建發現2022年,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完成客運量194億人次,較2021年減少了43.1億人次,降幅為18.2%。值得注意的是,隨著12月份多地疫情進入高峰,當月全國地鐵客流同比下降了44.2%。
上海、北京、廣州仍是全國地鐵里程前三強。上海是全國地鐵里程最長的城市,也是中國首個地鐵里程突破800公里的城市,達到825公里。上海地鐵里程數遠遠高于倫敦、紐約等城市,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目前,中國共有7個城市地鐵里程超過500公里,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漢。另外,南京和重慶的地鐵里程超過400公里,青島超過300公里,天津、西安、蘇州、鄭州、沈陽、大連、長沙超過200公里。
根據交通部數據,截至2022年末,全國共有51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城市軌道交通有多種制式,在中國最主要的是地鐵,其他還有輕軌、有軌電車、市域快軌、單軌等制式。本文統計范圍未包含僅開通有軌電車的城市,主要關注43座以地鐵等制式為主的城市。
從全國來看,絕大部分城市地鐵客流下降,其中蘭州地鐵降幅最大,去年日均客運量為9.7萬人次,同比下降44.6%。烏魯木齊和長春地鐵客流下降也比較明顯,同比降幅均超過40%。客流降幅在20%-40%的城市還有呼和浩特、鄭州、天津、東莞、西安、沈陽、太原等地。
去年也有城市地鐵客流上升,主要是因為新開線路或正處于客流培育期。去年廣州地鐵7號線(途徑佛山順德)和佛山地鐵3號線開通,使得佛山地鐵去年客流同比上漲247.9%。而洛陽和蕪湖2021年才開通城軌,第一年客流不高,第二年(2022年)客流迎來增長。
去年,廣州、上海、北京地鐵日均客流在600萬人次以上;深圳、成都地鐵日均客流在400萬人次以上;日均客流200萬級別的城市有杭州、重慶、武漢、西安、南京。城軌日均客流在10萬人次以下的城市包括蘭州、呼和浩特、東莞、洛陽、太原、紹興、蕪湖、烏魯木齊、南通、溫州。
中工集團九鋼綠建人為城市軌道交通節奏明顯加快,智慧城軌系統成趨勢。智慧城軌的關鍵在于數據的共享與綜合應用。"互聯+軌道交通"的深度融合趨勢,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正將城軌交通推向安全高效的自動化與智能化運行軌道,更好地惠及民生福祉并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城軌交通變得更加智慧、便利、高效。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地鐵建設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在現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進程中城市軌道交通已成為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十三五"期間,我國城市軌道交通新增運營里程4000公里。如今,城市軌道交通節奏明顯加快,智慧城軌系統成趨勢。智慧城軌的關鍵在于數據的共享與綜合應用。"互聯+軌道交通"的深度融合趨勢。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中,地鐵占79%,占據主導地位,占有率比上年上升;市域快軌占10.10%;現代有軌電車占6.09%;輕軌占79%;城市軌道交通發展仍以軌道交通為主,城市軌道交通發展仍以軌道交通為主。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態勢明顯,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城市交通建設發展迅速。
地鐵作為城市交通運輸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產業也在技術和政策的推動下快速發展。地鐵線路的開通能夠對地鐵上蓋空間、站點周邊以及沿線的土地資源帶來高額的、直接的增值效用,為解決內地城市建設地鐵所面臨財政投入不足的困境提供了有效支撐。
地鐵建設產業和運營成本都非常高的項目,世界各城市的地鐵項目大多由政府財政投入、建設并運營,因投資大、盈利小、投資回收期長,社會投資者積極性不高。此外,城市軌道交通發展將帶來巨大正外部效應,除城市環境改善、通達效率提高等正外部性,僅沿線土地增值收益也十分可觀。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中,地鐵占79%,占據主導地位,占有率比上年上升;市域快軌占10.10%;現代有軌電車占6.09%;輕軌占79%;城市軌道交通發展仍以軌道交通為主,城市軌道交通發展仍以軌道交通為主。
全國除港澳臺外,共有4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共計233條,運營里程7545.5公里,車站4660座,實際開行列車2528萬列次,完成客運量175.9億人次,進站量109.1億人次。
我國人口眾多的國情決定了要長期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城市軌道交通則成為大城市和城市群公共交通的發展重點。由于城市軌道交通具有一定程度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城市交通環境改善)、消費的非競爭性(每個人均可選擇乘坐軌道交通)和收益的排他性(買票乘坐享受服務),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品屬性。到2020年底,中國內地已有40個城市開通了軌道交通運營。
從城市軌道交通布局結構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極為不均。但隨著其他二三線城市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北上廣深地鐵里程占到全國通車里程的比重降至36%,北京和上海城市地鐵里程就占到全國已通車里程的23.08%。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