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過一篇文章,內容大致講一個2歲半的小孩子走路時不小心跌倒,“哇哇”大哭。不同國家的媽媽會有不同的反應,大概描述如下:
美國媽媽:不去扶孩子起來,而是用堅定的目光鼓勵孩子:“寶貝,你會很勇敢的,不要哭,自己爬起來!”
日本媽媽:把孩子扶起來,并要求孩子從小走一遍,并讓孩子反省為什么會摔倒。
【資料圖】
中國媽媽:立即上前把孩子扶起來,一邊敲打地面一邊對孩子說:“寶貝摔疼了是吧?不哭不哭,媽媽打它!”
這篇真假難辨的故事,是在責怪中國媽媽太寵孩子,影響孩子的責任心養成。于是,很多媽媽都認為,孩子跌倒堅決不扶,就應該讓孩子自己爬起來!Really?
孩子摔倒了,在以前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反應,趕緊過去幫助扶小孩子起來,甚至有時候為了安慰正在的哭泣的孩子還把大地臭罵一頓:“都是這個地面惹的我家寶貝哭了,過幾天就把這地面給刨了!”
畢竟就像是《爸爸去哪兒》節目組采訪陳小春老婆應采兒一樣,彩兒說:“你們自己要知道,有什么事情的時候,請把攝影機丟掉,第一時間救我兒子。聽到沒?”這大概就是很多家長的心聲,因為孩子都是我們的寶貝,我們不愿意讓孩子受任何的傷害。
后來很多文章說,孩子一摔家長就去扶這樣的做法很不利于孩子挫折教育的培養,家長這樣把孩子扶起來就是讓孩子少了一個受鍛煉的機會。這樣的觀念曾在年輕的家長中形成了一種固化的思維:那就是孩子摔倒了,家長不要馬上去扶!
其實,我國古代的家庭,既重視對孩子進行同情憐憫、互幫互助、扶老攜幼、扶危濟困等道德品質的教育,也有嚴格要求孩子,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經受挫折能力的優良傳統。
比如,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母親侯氏,她生過六個男孩子,由于當時醫療條件太差,四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病死了,只剩下程顥、程頤兄弟二人。侯氏自然非常疼愛程顥、程頤這僅存的兩個兒子,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哥倆身上。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敗子”的道理,從不嬌慣溺愛。
程顥、程頤兄弟二人只相差一歲多。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候,常常摔倒在地,家里的傭人要上前扶抱,侯氏立刻勸阻說:“不要管他們,讓他們自己站起來。”然后,又對兩個孩子說:“你們走路時,慢一點就不會摔跟頭了。你們試試看,試試看。”在侯氏的嚴格要求和循循善誘之下,程顥、程頤小哥倆一點兒也不嬌氣。
人們傳說外國的父母在孩子跌倒了的時候,“從來是不扶起來”的說法,也只是一種臆說、誤傳。
孩子摔倒了,相信很多家長的心都會咯噔一下,很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傷。行為上就會很自覺就去扶孩子,我要說的是,家長這個時候不要馬上去抱孩子,我們可以在一旁先偷偷觀察下,來判斷孩子受傷的狀態。
如果孩子意識清楚,也沒有哪里受傷,家長就不要表現得太過焦急,因為家長的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大多數父母都遇到過,我們越是表現得擔心和焦慮的話,孩子就會越是哭鬧不止。
當判斷孩子沒有明顯的受傷,或許孩子還是會哭鬧。我們家長這個時候就應該設法鼓勵我們的孩子自己自己爬起來。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真的是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培養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挫折面前,意志變得更加堅強。
如果家長發現摔倒后孩子出現了腫塊,那我們的家長就應該立即采取冷敷的辦法進行處理,用冷毛巾或者冷冰塊進行冷敷來消腫。
有些時候如果孩子摔得很嚴重,發現叫不醒甚至大出血的狀況。我們的家長就要對孩子進行止血處理,不要輕易變換孩子的狀態,即使撥打急救電話。
當然也存在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孩子摔倒了,當時看似沒有什么不良反應,可是過了幾天甚至就是幾個小時,孩子就出現異常的情況,像是嘔吐、不想進食之類的,我們家長就要對此引起重視了。及時送醫院就醫檢查,切勿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