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第33個全國土地日,今年土地日活動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重慶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耕地存在形態破碎、分布零散的問題。為牢牢守住重慶耕地紅線,圓滿完成年度耕地保護目標任務,重慶充分發揮全市三級耕地保護建設工作專班統籌抓總作用,全面壓緊壓實耕地保護責任。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緊緊圍繞耕地保護6項考核指標建立耕地“一本賬”,全面評估39個涉耕區縣的耕地保護情況,重點圍繞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耕地占補平衡、耕地進出平衡、違法占用耕地等“一票否決”事項,形成“七張報表”,支撐耕地精細化管理,全盤研判當前耕地保護面臨的形勢,全面分析沖擊耕地紅線隱患問題,嚴格落實剛性指標考核要求。
(資料圖片)
近年來,重慶市江津區依托得天獨厚的富硒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土地整治,通過實施土地平整、旱改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等工程措施,提高項目區耕地的田塊規?;屎吞萏锘?,提升灌溉排水能力,改善農戶的生產、出行條件,提高耕地等級和糧食產能。
位于江津區蔡家鎮福德村的市級土地開發整理(補充耕地)項目,規模達227公頃,于2021年1月開工建設,2021年11月竣工。
“在‘非糧化’問題中,化解存量問題成為當前嚴守耕地紅線的重點。近期,重慶開展存量‘非糧化’排查清理專項行動,全面摸清存量底數,深入各區縣了解摸排情況,聽取相關部門、鎮鄉、村及種植大戶代表的意見建議,分析化解存量‘非糧化’問題的難點、堵點,研究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為各區縣開展相關工作提供指導。”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王穎說。
江津區蔡家鎮福德村民正在田間除草
2022年重慶開展補充耕地和耕地恢復補足行動,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積極調度基層力量,多渠道落實資金、強化隊伍保障、狠抓工作落實,恢復耕地20余萬畝,年均補充耕地7萬畝,有效控制全市耕地減少的勢頭。
回引技術型人才袁貞發正在教授種植技術
據江津區李市鎮黃桷村書記王剛介紹,他們村積極探索以“政府+企業+農戶”的模式,以政府為引領,企業(技術人員)為紐帶,農民為主體,因地制宜、科學舉措,推進耕地保護工作。將鄉村治理同耕地保護“網格化”動態巡查相結合,解決最后一米常態化動態監管問題。在村與村之間開展“賽馬比拼”,制定個性化獎懲方案,激勵村(居)工作積極性,并加強鎮、村、社三級隊伍的耕地保護業務培訓,提高耕地保護監管實施能力。同時大力回引技術型人才,培育新型農民,帶動周邊群眾開展有機特色蔬菜種植。支持村集體辦企業,整合土地資源,發展優勢產業種植,以“委托+訂單”模式,同附近農貿市場簽訂收購協議,實現糧油、蔬菜等農產品就近就地轉化增值。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當地自然地理格局、農業生產條件、農作物種植狀況、交通條件等對村民的影響,積極引導村民通過間種、套種、輪種等方式,讓村民獲得“雙生”效益,變被動恢復為主動耕種。
據悉,重慶近期印發了《關于加強源頭治理堅決遏制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問題的通知》,以數字化賦能耕地綜合監測監管,管好耕地“一本賬”,嚴守全市“責任田” 。
針對耕地監管集成低、底數掌握不及時、形勢分析不準確等問題,重慶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無人機及“互聯網+”等技術,正在構建強化閉環管理、多維立體監管、多跨協同管護為核心的“渝耕?!备乇Wo監管系統。該系統是重慶對“耕地智?!睌底只母锏膭撔绿剿?,形成“1+3+1”結構,即一張耕地監測網,內設管理決策中心、指揮調度中心和業務辦理中心三大作業管理模塊,外加一款“渝耕保”APP。通過近半年的建設,耕地監測初步實現了衛星遙感“天上看”、視頻監控“實時盯”、網格專員“地面巡”的立體監測體系構建,對耕地變化情況進行一體化全覆蓋動態監測。 (圖/文 鄧佳)
來源:光明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