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一群20人的小團隊正在鄱陽湖打撈擱淺的魚群,之前這樣的情況也出現過,但是那些人都是“趁火打劫”,趁著鄱陽湖水位下降,魚群擱淺,大肆捕撈野生魚群。這一次這20多人的小團隊并不是“趁火打劫”,而是將擱淺的魚群送回到贛江。
這些人捕魚的地方是在鄱陽湖的一個擱淺的小水坑中,小水坑中的魚并不少,密密麻麻的聚集在一起,其中還不乏大個頭。據當事人表示,小水坑中大約有上萬斤的魚,基本上都被轉運走了。
事實上,類似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上演了。今年長江流域出現了罕見的旱情,受極端高溫,以及降水稀少因素的影響,長江流域多個湖泊水位下降,魚群被困小水坑。
為了保護長江的生態,官方工作人員也會定期捕撈被困的魚群,將其放生。
比如:9月30日,武漢多個部門就對楊泗港長江大橋水域內的3萬尾江魚進行打撈,并轉運至長江主航道放生。
9月24日,武漢在長江天興洲段捕撈8000多條擱淺江魚,幫助它們重新回歸長江。
將擱淺的魚群捕撈,并放歸野外,目的并不僅僅只是為了保護魚,還是為了保護長江的生態。
長江生態
長江是我國魚資源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但是這些年來長江魚兒越來越少,甚至還有魚兒滅絕,長江甚至一度達到“無魚”級別。
野生魚的存在,是確保人類餐桌安全的第一道關鍵,咱們吃的雖然主要是養殖魚,但是養殖魚的基因多樣性不夠豐富,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捕撈野生魚進行育種,如果長江真的無魚,必然也會威脅到咱們的餐桌。
長江魚群又是食肉動物的食物,其中水中大熊貓“江豚”就以水中的魚兒為食,1條1.4米長的成年江豚每天要吃6-8斤魚,魚群減少必然也會威脅長江江豚的生活。
長江江豚目前的處境本就岌岌可危,整個種群數量也才1000多頭,江豚又信奉“優生優育”,繁衍能力較弱。
首先,江豚長大到5歲才會性成熟,但是剛剛性成熟的江豚不太容易懷孕,要等到7-8歲才能投入生育。
其次,江豚妊娠期非常長,達到了12個月。
還有,江豚每胎只產1個孩子,哺乳期是6個月。
也就是說,一頭性成熟的雌性江豚,大約2年才會生育1個孩子,而這個孩子還要等到7-8歲才會繁衍下一代。
所以江豚數量一旦減少,想要恢復到往日的繁榮沒那么容易,因此越是在旱季,咱們越是要保護江豚,而保護江豚的關鍵,除了防止江豚擱淺,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它們的食物,所以拯救擱淺的江魚,也是在拯救江豚。
長江也是鳥兒的棲息地,尤其是鄱陽湖,每年秋冬季節會吸引幾十萬只越冬候鳥,候鳥以水中的魚蝦蛙螺為食,豆雁等食草鳥類也會來這里以植物嫩莖。
但是當長江提前進入枯水期時,江河中的魚蝦被困,大量死亡,等到越冬候鳥趕來后將可能面臨無食物可吃的局面;
水位提前下降,也會讓湖區的植物提前萌發,等到越冬候鳥趕來后,植物已經變老,無法取食,也會影響水鳥過冬情況。
鳥兒在冬天進食不足,不僅無法安全越冬,還會影響到來年的遷徙,等到來年返回北方時,將會因為能量儲備不足,而在遷徙過程中死亡。
現如今,居民自發打撈鄱陽湖中被困魚群,上萬斤魚被轉移到贛江,雖然相比于整個長江生態系統而言,他們所做的有限,但是對長江生態來說,這次行動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長江干旱會影響長江禁漁嗎?
為了保護長江生態,咱們可是花了大代價實行了“長江10年禁漁”,那此次長江干旱會影響長江禁漁效果嗎?
事實上,魚群的繁殖能力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強,它們屬于體外受精,每次能產下幾十萬枚卵子,即便受精率和存活率只有一小部分,只要給它們一定的時間,魚群就能恢復。比如:湖北5湖禁漁之后效果顯著,甚至出現魚滿為患的場景,最后不得不進行生態打撈。
但是,干旱對于瀕臨滅絕的生物而言考驗極大,比如:刀魚,鳤魚等,它們數量本就稀少,干旱又嚴重影響了它們的生存,對于這些物種而言,干旱對它們的影響更大。
總的來說,如果只是單一年份的干旱,并不會影響長江10年禁漁效果,因為魚群恢復能力較強,但對于一些數量本就稀有的魚類,這次干旱是一場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