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整合城鄉社區服務資源,創新基層治理和服務方式,近日,我市出臺《馬鞍山市城鄉社區“社區客廳”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加快推進為民便民惠民“社區客廳”建設。
《方案》明確,我市將以實施社區服務大廳親民化改造提升為切入點,通過改造傳統“一站式”服務窗口柜臺,建設開放式“社區客廳”,讓“社區客廳”成為社區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功能大客廳。到2022年底,建成10個以上示范引領型“社區客廳”;到2023年底,完成30個以上城鄉社區“社區客廳”建設;到2025年底,實現70個城鄉社區“社區客廳”建設任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客廳”建設是對城鄉社區基礎服務平臺的一次“提檔升級”,也是社區服務理念和工作模式的一次“自我革新”。近年來,我市創新社區治理模式,積極探索建設“社區客廳”試點項目。在“社區客廳”落地建成、服務民生的同時,也扮靚著城市的“顏值”。
目前,全市已建、在建“社區客廳”共有10個,其中包括1個街道級“社區客廳”。下一步,將在全市各城鄉社區全面推廣,按照統一標準建設“社區客廳”。
根據《方案》,我市“社區客廳”建設將充分結合社區規劃布局、配套基礎設施、居民服務需要等實際情況,采用規劃新建或改擴建兩種方式,因地制宜,凸顯特色。堅持以服務群眾為宗旨,注重居民群眾的體驗感、舒適度、參與性,把社區客廳打造成集聚自治性、公益性、專業性和可持續性的社區綜合體。
具體建設內容包括:“社區客廳”設置全市統一的標識和名稱。“開放式”大廳一般設置在一樓,規劃新建或改擴建社區建設面積原則上不少于150平方米,根據實際設置前臺受理區、辦公服務區、休閑娛樂區、自助服務區、風采展示區等功能區域,配備相關的便民服務設施。
在功能布局上“推陳立新”。“社區客廳”改變傳統的一站式大廳模式,在形式上去柜臺、去隔斷,推行“散座式”“家庭化”“客廳式”服務工作格局,設置功能區域、特色區域,真正實現為居民服務“零距離”。
在服務機制上“新益求新”。推行綜合受理、全科辦理、走動服務等新機制,設置綜合服務受理崗,專門負責接待群眾,努力讓群眾辦事實現“最多跑一次”。打造社區客廳線上服務,堅持“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推進走動服務機制,讓社區工作者從繁雜的事務中抽出身來,下沉到社區,更好地服務群眾、解決問題。
注重資源整合。統籌整合居民議事廳、社區學院、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社工站、養老服務場所、兒童之家等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議事協商、志愿服務、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以及社工、為老、未保等專業化服務等作用,促進服務設施功能銜接互補,打造民政微治理綜合體。
“我們將以社區客廳建設為切入點,更好地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創新,不斷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社區服務中心的一個部分,“社區客廳”不單是對現有社區辦事大廳的改造提升,還將根據社區居民需要,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議事協商、民主決策等服務,居民關心的愁事、難事、煩心事都可以在這里通過共商共治得以解決。
記者?廖嵐鈞 通訊員?王琳
來源:皖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