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茅臺并稱“貴州雙雄”且多次獲評“中國名酒”的貴州董酒,如今在群雄逐鹿中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茅臺早已走出國門,而如今的董酒卻還在為東山再起努力,再難與茅臺比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董酒的沒落之旅,消費者都去哪兒了?
說到貴州董酒,也是產自貴州遵義,由居住在董公寺的釀酒大師程明坤所創,以百草精髓入曲,獨創雙醅串蒸釀酒技法,因其獨特的藥香型風靡一時,稱為“董香”。
憑借著機密配方和獨特的釀造技術,董酒發展迅猛,到了七八十年代幾乎火遍大江南北,入選過“中國八大名酒”行列,也曾連續四屆蟬聯“中國名酒”稱號。
到1992年,董酒的發展達到品牌歷史最高峰,銷售面向至全國,彼時銷量為11610噸,成為貴州省首個突破萬噸級的名酒,而茅臺當時的產量也才四位數而已。
但到達巔峰之后,董酒便走起了下坡路。
90年代初,在茅臺、劍南春和五糧液開始瘋狂擴張市場的時候,董酒卻進行了莫名的“多元化”舉動,它開始兼并當地的玻璃廠、彩印廠、機電廠...一家白酒企業開始瘋狂擴張其他機械領域?這一看就是個冒險的生意,壞消息果然很快降臨。
1993年,當年頒布的法規禁止了穿山甲和虎骨的交易,也就是說董酒原有的配方中相關動物藥材無法再用,這促使了董酒進行產品更新。但還未成功轉型,廠長陳錫初去世,新任接班人無法力挽狂瀾,更使董酒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
當配方酒的特色消失,慕名而來的消費者也在遠離,而這樣的情況在1997年振業集團入主董酒后更是雪上加霜。
振業集團接手后,因當時白酒市場濃香型白酒很火,于是大刀闊斧的進行了改革,將具有獨特風味的“董香”切換到了“濃香”領域,一下就泯然眾人矣。新產品一上市便收到了消費者的質疑,面目全非的董酒無法再得到市場肯定,對董酒的口碑造成了很大影響,并在此后不得不走向停產這一道路。
2004年,董酒酒廠又遭遇大火,上百噸基酒付之一炬,在此后接連嘗試均失敗的背景下,振業退出了董酒。然而新資方加入后,營銷策略更是胡來,2014年以99的低價拋售了董酒幾乎所有庫存,同時也讓董酒的營銷體系和價格體系陷入全面崩潰。
高調回歸?全國化營銷成效幾何?
3月8日,一場由貴州董酒豫晉營銷中心聯合河南省酒業協會共同主辦,以致敬“中國名酒70年”為主題的“董道為本,深耕中原”貴州董酒河南廠商交流會,在河南鄭州舉行。
在致辭中,貴州董酒豫晉營銷中心總經理王立波提到董酒的現狀:因為種種原因,作為老八大名酒之一、和貴州兩大寶”之一、在行業內唯一擁有“雙國密”的貴州董酒,一度淡出了市場,遠離了消費者的視線,成為行業里的一個“謎”。并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董酒想要重新出發,再次回歸,計劃深耕河南市場。
但成效幾何?在白酒市場進入存量競爭下沒落的董酒如何擊敗前面的一座座“大山”?
事實上,如今的董酒,在營銷中重新發力,似乎終于找到了合適的營銷手段,又開始重提“董香”這一概念。據資料顯示,目前貴州董酒兩大品類產品分別是董香型和兼香型,董香型產品包括佰草香、國密、珍藏三個系列,兼香型產品包括密藏、婁山春兩個系列,從300元、500元、800元、1500元的定價分段來看,董酒的產品體系均有涉及。看起來似乎是充滿競爭優勢,但從銷售規模來看,董酒的實力似乎比不上野心。
公開數據顯示,董酒自2013年后就未公布過具體銷售額,2021年年度公開會上,董酒表示利潤、稅收、銷售規模三項經營指標皆實現同比增長,并稱連續四年來各項經營指標同比增長。但卻并不披露具體數據,是沒有信心嗎?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貴州省釀酒工業協會總顧問季克良,省釀酒工業協會理事長、白酒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平帶領協會專家團深入貴州董酒調研指導。
季克良去董酒進行調研指導,立刻引發市場的無限遐想,畢竟他曾是茅臺的第一任董事長,帶領茅臺在整個市場環境都低迷的情況下起死回生。而對有著同樣輝煌曾經但卻走向沒落的董酒來說,估計也是想要起死回生,東山再起吧?
但對如今的董酒來說,多年沉淀的品牌影響力早已微乎其微,曾和茅臺齊名的輝煌也成過去。在當下,白酒市場巨頭林立、競爭激烈的狀態下,董酒的壓力不小。(內容來源|商業華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