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4日報道 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網站7月1日刊登題為《中國崛起為國際象棋強國》的文章。文章編譯如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微不足道的起步,中國現已崛起為國際象棋界的統治者。中國走向國際象棋統治地位的歷程值得認真探討和研究。
根據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2023年6月的排名,在世界公開賽前20名的棋手中,中國占了兩名。但在前20名的女棋手中,中國占了5名(其中3人占據了前5的位置)。中國目前在排名前十棋手的國家平均得分中位居第三,盡管它的特級大師棋手人數少于印度、烏克蘭和德國。后三國在平均得分排名榜上均在中國之后。為什么會這樣?
在重視傳統、智慧和長遠眼光的文化氛圍中,國際象棋成為中國的全國運動似乎是很自然的。盡管如此,他們自己的棋類游戲——中國象棋和圍棋——在中國最為知名。事實上,直到20世紀下半葉開始,國際象棋才開始在中國取得一席之地。
1977年,中國贏得亞洲國際象棋團體冠軍賽第二名。1978年,中國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上充滿信心地宣布進軍國際象棋領域。
后來,中國隊逐漸取得成功:1979年和1981年,在國際象棋亞洲團體錦標賽上中國取得第二名,1983年首次奪得金牌,后來又在1987年、1989年和1991年奪得金牌。此外,中國棋手開始贏得亞洲多項賽事的勝利,讓世界感受到了他們的存在。隨著國際象棋在中國的不斷進步,政府也為之提供了更多支持。
到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隊開始登上國際象棋團體賽的領獎臺——女子團體在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上贏得銀牌,而男子團體則在2014年的奧林匹克團體賽上奪得金牌,并在2018年和2021年奧林匹克團體賽上再次奪金。
在此期間,政府在全國和地方不斷加大對國際象棋的支持力度。中國人開始在女子國際象棋領域取得巨大的進步。
在1980年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上,中國女隊首次參賽,她們與蘇聯的奧賽冠軍打成平局,并取得第6名的成績,引起了國際象棋界的關注。女隊在國際象棋領域不斷進步,終于在1986年于阿聯酋迪拜舉行的第27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上取得并列第三的好成績。
1991年,蘇聯解體后,中國女棋手正式宣告了她們在國際象棋領域的統治地位。當年,謝軍贏得了冠軍稱號,而且一直保持到1996年,并在1999年至2001年再次奪冠。2010年,中國另一位女棋手侯逸凡贏得棋后稱號,成為最年輕的女子世界冠軍,她三次衛冕成功。她的桂冠后來分別被另外兩位中國棋手譚中怡(2017年至2018年)和居文君(2018年)奪走。
中國國際象棋迄今取得的最高成績就是丁立人2023年在國際棋聯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賽中奪得冠軍。現在,中國擁有公開賽和女子國際象棋的兩項桂冠,此前只有蘇聯取得過這樣獨一無二的成績。
隨著國際象棋日益被更年輕的棋手占據統治地位,中國擁有的年輕人才資源幾乎是無可匹敵的。考慮到中國擁有龐大的學生數量,出現眾多杰出棋手并不奇怪。(編譯/鄭國儀)
圖說:5月6日,丁立人(左)與拉格拉夫在比賽中。當日,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國際象棋超級巡回賽首輪比賽中,中國棋手丁立人戰平法國棋手拉格拉夫。(新華社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