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新年前夕,受到疫情政策影響,部分牛股一路上行,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多地國資股東變現案例明顯增多。從西安旅游集團接連減持西安旅游與西安飲食,到麥趣爾股價大漲翻倍后昌吉州國有資產投資經營集團的大宗交易減持,不少地方國資開啟“恐高式”變現。
地方國資減持炒作股并非首次。僅2022年以來,就出現深圳國資平臺減持沾邊新能源汽車概念的特力A、山東國資減持“核酸檢測車”概念中通客車等多起案例。
對于減持原因,不少地方國資并沒有明示,且不少上市公司相關披露并非來自于明確的減持公告,而是通過股價異動核查等公告“曲線”告知市場。不過,從此前深投控連續減持深深房A、深天地A和深物業A等公司來看,當時所明確的原因為深投控戰略發展需要。疊加多地融資環境等現狀,可以推論的是,部分國資減持變現是基于收益與風險權衡考量,背后可能是公司戰略發展因素,也可能指向資產負債表的優化,可能還與地方經濟的年度成績單、地方債務等因素有關。
國資股東與公募私募、個人股東不同,往往肩負著實現國有資產優化配置、壯大國有經濟實力的職責,其投資和運營通常具有國有資金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訴求。在這個底層邏輯下,國資主體雖然也會和其他投資者與普通股東一樣,有著相似的理性邏輯——倘若股價嚴重低估,出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考慮,便有出手護盤的可能;倘若短期嚴重高于內在價值,出于鎖定投資收益的考慮,也會擇機減持變現——不過地方國資在二級市場直接交易買賣股票相當低頻,增持和減持動作不少都發生在所涉公司股票短期出現非理性價格波動期間。也正因此,國資股東動作往往被市場認為具有某種信號意義。
具體到國資減持炒作股來看,對于減持主體來說,指向了國資股東對相關標的投資價值、業績基本面和成長性的綜合權衡與考量;對于上市公司股價來說,通??梢砸暈榻o市場階段性降溫的明顯信號。從這個意義上說,國資股東更像是市場估值泡沫“絕緣體”。
國資股東減持炒作股的這種昭示意義,此前曾多次出現在其他公司案例中。例如,今年5到7月,中通客車因為疊加了“核酸檢測車”和“太陽能增程式智能車”兩大市場熱點概念,遭到資金瘋狂圍獵,股價累計漲幅近5倍。在公司股價不斷上漲途中,二股東山東國投就開啟了陸續減持之旅,從目前來看,這種變現決定精準卡點在估值高位。
實際上,短期炒作股多為“情緒市場”的產物,估值能否長期支撐,最根本還要卻決于公司基本面。整體統計來看,相當比例的公司股價雖然遭遇資金短期熱烈擁躉,但因為所處跑道、行業規模、治理水平等多重因素掣肘,很難像比亞迪、寧德時代等“產業茅”,不斷展示“高光時刻”。
無論是中通客車高點后的腰斬,還是麥趣爾、西安飲食業績告虧,基本面業績能否跟上上公司股價飆漲的速度,都值得打個大大的問號。這也說明,在估值高企后迎來“戴維斯雙擊”的案例,畢竟是極少數。從另一個角度說,多地國資“恐高式變現”的昭示意義,值得重視。
關鍵詞: 風險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