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松居直去世了!”晚上,看到朋友圈里松居直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和孩子爸爸說。結果他一臉愕然道:“松居直是誰?”然后我又隨口問了幾個有娃的女朋友,她們說:“知道呀,我看過他的書!”好吧,家里誰在認真陪孩子讀書,一目了然了。
在選擇繪本、閱讀繪本、理解繪本的整個過程里,如果我們想超越自身經驗和理解,尋求他人的指點,那么,松居直的書肯定是重要的參考之一
對于當前大多數用心陪伴學前兒童進行親子閱讀的媽媽們而言,松居直都不會是一個生疏的名字。。
松居直
繪本是個舶來品,在我國流行的時間并不長,通常也稱圖畫書,兒童文學研究界和教育學者,在文章中通常使用圖畫書一詞,而在出版界、閱讀推廣人群體及廣大家長群體中,繪本一詞則得到了更廣泛的使用。事實上,兩個詞是共通的,依據個人習慣有所區分。自2010年以后,國內繪本市場逐漸興盛,近幾年來,因為全民閱讀的大趨勢和親子閱讀推廣活動的流行,繪本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家長和教育界人士的廣泛認可,成為我國兒童圖書市場的流行讀物。在這推廣的過程中,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幸福的種子》《繪本是親子感情的臍帶》等書的翻譯出版可謂助力甚多。
繪本的定義、選擇標準、閱讀方式、意義和價值
松居直對繪本的理念主張主要體現在《我的圖畫書論》一書里。在書中,松居直對等做了非常全面、細致而且精彩的論述。作為出版家、童書一線編輯、親子閱讀實踐者,。
繪本《古利和古拉》內頁
“兒童本位”
松居直談論圖畫書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他對孩子尤其是幼兒十二分的了解。他堅持。在選擇圖畫書時,強調要首先考慮那些理解孩子們的世界并用孩子們的想法和心情去繪畫的圖畫書,比如被譽為現代繪本開山之作的《彼得兔》。松居直對這本圖畫書十分欣賞,他的解讀也正看得出他本人的“童心未泯”:
書中的小兔子像人一樣穿著衣服,兔媽媽也像人一樣拎著籃子,打著洋傘去買東西。盡管這樣,讀者還是覺得它們是活生生的兔子。因為在插圖中,即使最細小的動作舉止也流露著兔子的特性,這是不同于那種單純將人臉換成兔子臉的擬人手法。無論是內容還是插圖,故事都是以兔子的特征、生活為素材。也就是說,這本小小的圖畫書體現的是大自然的世界。在這本圖畫書的世界里,一方面是想象中像人一樣穿著衣服的兔子的生活,一方面是現實中兔子的生活,想象和現實很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通過這部作品,大家可以感受到波特對童心的了解,感受到她對孩子的愛心。哭泣的小兔子、讓媽媽幫忙縫扣子的小兔子,每一個場景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兒童視角。可以說,《彼得兔的故事》中的插圖才是圖畫書中的插圖應該具有的面貌。
他反對功利化的閱讀,重視閱讀過程帶給孩子真正的快樂,認為“圖畫書,如果不是令人感到發自內心的快樂,就不會留在孩子的心中
在閱讀圖畫書時,。如果不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什么,那么圖畫書便不會促進孩子的精神成長”;他理解、懂得幼兒對親情和陪伴的渴求,特別重視閱讀繪本之際“愛的氛圍”的營造。為此,他建議家長帶孩子一起制作“手工圖畫書”,因為這樣的圖畫書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愛的載體,也是增強親子關系的最佳秘密武器。
《白兔糖》劇照
圖畫書的好壞,取決于圖畫書中有多少豐富的語言,有多少富有內涵的存在感的語言,有多少讀者和聽者發自內心產生共鳴的語言。正是這樣的語言,塑造出了豐富而溫暖的意象。
松居直對圖畫書的語言十分重視,認為“”不僅重視文本語言,他還建議家長念圖畫書給孩子聽,認為這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愛的方式。而家庭中親子之間豐富的交流,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
在嬰兒的成長發育過程中,重要的不是‘給他圖畫書’,而是讓他聽到豐富的詞匯。
難得的是,在大力推崇圖畫書的同時,他也敏銳地指出了家長們“過猶不及”的弊端,在《幸福的種子》一書里,他談起很多家長給嬰兒購買圖畫書的現象,為此感到憂心,提醒道:“”
《我們這一天》劇照
孩子就能通過肌膚的接觸和語言的交流,感受到親情。幼兒充分體驗到這種感情,心靈會一點兒一點兒地充實起來,成為一個內心豐盈的人。這其中又以語言的影響最為重要。
在語言交流和閱讀之間,松居直更重視前者,他說,“幼兒最大的財產是健康、親情與語言。如果有人經常緊緊地擁抱他,用溫柔的聲音對他說話,我認為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盡量在孩子的耳邊訴說有感情的、溫暖的、人性化的話語,因為這是現代幼兒生活中最欠缺的體驗。”
讀到這段話之際,大為驚喜。這和我進行了好幾年的故事實踐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講故事和讀繪本,都是家庭文學教育的方式,有著相通之處。在孩子三歲之前,我還在讀博,囊中羞澀,舍不得買太多的繪本,于是就經常給孩子講故事。且憑著一腔熱情,信誓旦旦地開始了長達幾年的故事實踐,安靜的樹林,遼闊的田野,雨后的草葉,夜間的蛙鳴,豐收季節的麥穗,剛成熟的蔬果,只要我能想得到的環境、故事和素材,我都努力創編成親子故事講給孩子聽。因為童年生活在鄉村,童年的經驗留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我尤其愛講鄉村背景的童話故事。《老鼠一家撿麥穗》是其中一個,在此做一下分享:
老鼠一家揀麥穗
我: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村莊里,有一個小院子,小院子的圍墻下,有一個小小的洞,洞里住著小老鼠一家。有一天,老鼠媽媽發現家里沒食物吃了,老鼠哥哥、老鼠弟弟還有老鼠妹妹肚子餓得咕咕叫。怎么辦呢?他們圍在一起想辦法。想啊想,有了!老鼠哥哥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媽媽,我們可以去麥田里撿麥穗呀!”老鼠媽媽聽了,高興地說:“嗯,這真是一個好主意!”撿麥穗需要籃子啊,老鼠媽媽趕緊找來一些柔軟的樹枝,編成了一只小籃子。然后就帶著孩子們向麥田出發了。
麥田在村莊外面,他們走了一會就到了,哇,好大好大的一片麥田啊!老鼠媽媽指著麥田里掉落的麥穗,對孩子們說:“快撿吧,孩子們!把它們放進我們的籃子里!把他們放進我們的衣服口袋里!然后把他們放進我們的肚子里!快撿吧,孩子們!”
于是老鼠哥哥、老鼠弟弟還有老鼠妹妹,馬上四下里分開,到處撿麥穗了。他們撿起一個麥穗,就放進小籃子里,又撿起一個,再放進籃子里,不一會兒,小籃子就快裝滿了。就在這時,老鼠弟弟突然大叫起來:“媽媽,快看,這是什么?!”老鼠哥哥和老鼠妹妹立即向老鼠弟弟這邊跑過來,老鼠媽媽也慢騰騰地過來了。
原來,老鼠弟弟在麥田里發現了一個鳥窩,鳥窩里還有三只鳥蛋呢!小小的白白的三只鳥蛋,在綠草叢里看起來特別的可愛。嚓嚓嚓,是什么聲音?哦,老鼠們嚇了一跳。嚓嚓嚓,聲音又來了,就在腳底下呢,噢,原來是鳥蛋發出來的。嚓嚓嚓,聲音越來越響了,不一會兒,一只鳥蛋開了一條小縫。
孩子:是小鳥要出來了嗎?
我:對,小縫里露出來一只小鳥的嘴巴了,過了一會,蛋殼又破了一塊,縫隙越來越大,啊,小鳥的頭和身體也露出來了!老鼠一家驚奇地看著,都忘了撿麥穗了。不一會兒,另外兩只鳥蛋也孵出小鳥來了。現在有幾只小鳥了?
孩子:三只小鳥!
我:“媽媽,小鳥們怎么沒有媽媽呢?”老鼠妹妹問。“誰說他們沒有媽媽呢?他們的媽媽一定也是像我們一樣出去找食物了!”老鼠媽媽笑瞇瞇地說。就在這時,天上突然傳來了喳喳喳的聲音,原來是鳥媽媽飛回來了。可是她沒有落下,只在天空轉來轉去地飛,不停地撲扇著翅膀,看起來兇巴巴的。你說為什么鳥媽媽這么兇呢?
孩子:因為鳥媽媽怕老鼠吃小鳥!
我:對,鳥媽媽很害怕。老鼠媽媽說:“孩子們,我們走遠一點吧。”于是老鼠媽媽帶著小老鼠走遠了,躲在一個土堆后面悄悄地觀察小鳥。這時候,鳥媽媽才趕緊飛了下來。她看見自己的鳥寶寶,開心極了。她給一只鳥寶寶喂蟲子吃,然后又喂了另外兩只,再然后呢,把它們都背在身上,飛到麥田旁邊的樹林里去了。在那里,鳥媽媽在樹梢上安了一個新家。老鼠媽媽和老鼠哥哥、老鼠弟弟還有老鼠妹妹,一直等鳥媽媽一家飛得看不見了,才離開麥田。這時候啊,天已經黑了。月亮出來了,星星也出來了。老鼠媽媽和小老鼠們就在星光下,提著裝滿了麥穗的小籃子,高高興興地回家了。這個故事講完了。
在密集的語言交流的環境下成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類似的故事我們合作了上百個,而效果也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說的那般。如果當下有媽媽們也面臨我曾經的困境,這個方法不妨一試。
至于松居直對我個人的直接影響,就是看完他的書后,我和孩子(時讀小學一年級)也開始動手自制圖畫書,并且一發不可收拾,做了好多本。比如我們一起仿制了一本立體繪本:《翻開這本小小的書》。《翻開這本小小的書》孩子四五歲的時候就讀過,一年級時,我們拿出來重讀,看著有趣,我便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制作一個手工版,我從旁協助。封面圖是我照著原書畫的,內頁插圖和文字均是孩子自己繪制和書寫。制作材料用的是一個舊的硬殼筆記本封面,外包了一層牛皮紙打底繪制。內頁用的是彩卡紙和普通打印紙。至于封底,沒有照著原書畫,用的是孩子自己的涂鴉剪貼而成。
我們也仿制過平面繪本,如《谷希》。這本書是美國畫家奧利維爾·鄧瑞爾創作的幼兒情感啟蒙系列繪本《穿雨靴的小鵝》中的一本。畫風清新明麗,十分貼近孩子的心理,插畫將小鵝的神情表現得分外細膩生動,充滿了童真童趣。孩子特別喜歡書里那只穿紅靴子的小鵝。有一天,他特別熱情地照著原作畫了十幾張畫,我推開房間門的時候嚇了一跳:鋪了一地的畫!后來我幫他裝訂起來,做成了手工繪本。
我們還一起合作過原創繪本,嘗試過各種創意和媒材。對這幾個手工繪本,孩子愛如珍寶,用他自己的話說:“給一百萬我也不賣,因為我做得太辛苦了!也太好看了!”
這些獨一無二的圖畫書,我想,正像松居直先生說的那樣,會在孩子心里埋下快樂和幸福的種子吧。